第8部分(第2/5 頁)
信
奉佛教最虔誠,佛弟子寺廟最多的國家,今年又是查克里王朝在曼谷
建都二百週年紀忿,所有寺院全都油漆彩繪煥然一新,如果去觀光,現
在舉國慶典未終,正是時候。
名片古今談
一進十月門,國家的慶典多,而民間的喜慶事,似乎也跟著湊熱
鬧,紅帖子滿天飛,每次吃完壽筵喜酒回家,口袋塞滿了素不相識人的
名片。有的印滿頭銜,有的敘述政綱(市議員候選人),這種無孔不入,
廣結善緣的手法,實在令人歎為觀止!在漢和帝在位,蔡倫還沒發明
造紙以前,通名晉謁,用削木書寫,漢初謂之“謁”(謁者書刺,自言爵
裡),漢末謂之“刺”(書姓名於柬日刺)。漢以後,雖然改用紙張,而仍
相沿曰“刺”。到了唐代,每年新進士要到長安平康坊妓院去遊樂,要
用紅箋寫“名紙”,到了明朝才改叫“名帖”,至於改稱“名片”,是民國初
年的事,距今還不足一百年呢!
筆者當年在北平,每逢春節,總要留一兩天時間逛逛廠甸,人家是
買古玩玉器、書籍字畫,我則專逛舊貨攤。我在破銅爛鐵堆裡曾發現
過幾方漢印,食髓知味,我對舊貨攤興趣因而非常濃厚。有一年我在
舊貨攤上看見一本藍布面很厚的舊賬本,其中夾著若干張大紅名帖,
翻了幾張發現先伯祖文貞公、先祖仲、魯公名帖,均在其內。大概各科
甲翰林的有四五百張,不敢多翻,花了十吊錢,約合兩毛多錢買了回
來。細一查對,從乾隆十年起乙丑正科至光緒三十年甲辰正科止,正
科、恩科、備科除了三鼎甲以外,所有太史公凡是風采踔厲、積學雄文
者,幾乎網羅殆盡。還有一張伊藤博文的,有一尺多長,跟翰林名帖一
樣,至於光緒六年庚辰正科、九年癸未正科,曾人值詞林的翰林公幾乎
一張不缺。
我曾經拿了這些名帖,請教過藏園老人傅增湘前輩。據沅叔先生
說:“中了進士之後,分為四級:一級為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以及全
科的翰林;二級為主事;三級為知縣;四級為中書。其中主事、知縣、中
書三者,一貼榜便算受職,所謂榜下即用,就有隸屬的衙門管轄,唯獨
翰林,發榜之後,就是進入翰林院(叫進院不叫到差),改稱庶吉士。既
未受職,還不算正式官員,所以在這短短期間,軒昂自肆,所用名帖,部
是親自楷書,鐫好木戳,印在梅紅紙上,最長的有二尺,最小的也有一
尺多,字則大的四寸見方,小的也有二寸,張張鐵畫銀鉤,雄偉挺秀,這
是翰林們炫耀放縱時候,這不但主事、知縣、中書不敢用這種名帖,就
連三鼎甲也不能用。因為三鼎甲一發榜,便是翰林院的修撰編修,已
經算是國家官員了,所以你所蒐集名帖全是各科翰林,沒有一張是歷
屆三鼎甲的。至於能把庚辰、癸未兩科的翰林名帖集全,大概原主的
先世或他本人,與這兩科翰林中有特別淵源,碰巧志伯愚、仲魯兩位前
輩同擢巍科,真是巧而又巧了。關於伊藤博文那張梅紅大名帖,可能
是見獵心喜,遊戲之作吧!”可惜這些名帖,都留在北平。
晚清時期,進謁上司,同僚拜望,新親往還,還有投遞名帖習俗。
外省官員進京公幹,自己沒有車馬,又無隨從,在沒有馬車人力車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