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第1/5 頁)
最早時,賽馬只是在“洋人”和少數上層港人參與的娛樂活動,直到二戰後,大批的內地京、津、滬、漢等地的賽馬界的上層人物移居香港,香港的賽馬運動也高速發展起來。
香港的賽馬在1971年進行了職業化改革,並新建了沙田馬場,革新博彩的投注方式,建立馬會見習騎師培訓學校,從此賽馬進入了香港普通大眾的生活中,蓬勃發展起來。
獨特的賽馬(賭馬)文化,也就從此成為了香港的著名標誌之一。
在香港,有超過200多萬馬迷,佔港人總人口的1/3,每到週三的賽馬日(跑馬地馬場)以及週末賽馬日(沙田馬場),5。5萬(沙田8萬)座席的跑馬地馬場內座無虛席,無數馬迷手持馬經,投注買馬,成為了香港一道獨特的風景,甚至成為香港旅遊的一個熱門景點。
香港的賽馬(賭馬)業極為發達,在全球範圍都是極為罕見的。
據統計,每一個賽馬日,在賽馬會的投注賭馬金額就達到6…10億港幣,一個賽馬季的年投注額更是超過800…1000億港幣!
也正是因此,主辦香港賽馬、賭馬活動及對一系列設施進行管理的機構香港賽馬會(馬會),在香港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和極大的影響力。併成為了香港社會體系的支撐部分。
馬會不是政府部門,不算社會團體,也不屬於牟利性的私人公司。它不屬於任何投資者,沒有股東,也沒有盈利要求,所有運營盈餘全部回饋香港社會。
曾經有人戲言,管治香港的有三個機構:一個自然是港府,另一個則是香港最大的銀行滙豐銀行市面上的港幣鈔票,10張裡有8張是滙豐發行的;還有一個便是賽馬會。
賽馬會不僅是香港繳稅最多的機構:每年上繳博彩稅、獎券博彩稅及利得稅超過100億港元,佔香港特區政府本財政年度稅收總額的10%以上。
賽馬會還是香港最大的慈善機構:每年馬會都會將稅後盈餘中的約10億港元劃入慈善信託基金,捐獻給醫院、老人院、學校及其他文藝團體,據統計,近10年,馬會撥出的慈善款超過100億港元。
可以說,在香港,賽馬的意義早已超越了娛樂層面,而成為豐厚社會福利的重要基石。
而有著這樣巨大的影響力,香港賽馬會(簡稱馬會,1960年至1997年間稱為英皇御準香港賽馬會)自然也成為了香港最尊貴的頂級私人會所。
馬會的會員,絕大部分是香港有相當社會地位的人士,會員分為不同等級,分別稱為賽馬會員、全費會員和公司會員,在其之上,還有地位崇高的遴選會員。
馬會現有超過24,000名會員,其中的200位遴選會員擁有推薦人選加入馬會成為會員的權利。而位於馬會金字塔尖的200名左右遴選會員,則由馬會董事局選出,是香港最傑出的各界領袖。
能夠成為遴選會員的,都是城中最頂級的富豪以及港府高官、社會賢達名流。這些人也組成了香港最頂層的所謂上流社會。
作為香港頂級富豪之一(香港傳統四大家族之外的第五大家族)的郭鶴年,自然是馬會的遴選會員。
郭孔華選定的與林風見面的地點,就在位於沙田馬場7樓,郭鶴年所享有的馬會遴選會員包廂。
位於新界的沙田馬場是全球最大的頂級賽馬場之一,因為是填海建造,所以緊鄰海岸,風景優美。
兩座看臺的觀眾席最多可容納8萬人入場,觀看賽馬比賽。
其中,露天的看臺是公眾看臺,而越尊貴的客人,所處的樓層便也越高:馬會主席、董事、名譽董事、遴選會員的廂房位於7樓;馬主廂房位於5樓和6樓;在觀看賽馬同時就餐的會員,則在4樓就座;至於沒有訂座的會員,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