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5 頁)
序文標題為編者加。
林達
保印和我們是編輯和作者之間的關係,聽上去就很“公事公辦”。可是,“處”長了,就成了朋友,是保印隨和,待人誠懇,讓人不可能不被打動。漸漸知道,他不僅是個大報評論版的編輯,編著寫著嚴肅評論,還特別關注著環境問題、動物保護問題、兒童問題,為城市中的弱勢兒童寫著文學作品。他愛動物,愛孩子,那還是在他自己有孩子之前。遠遠地,你能感受到他有一份成|人難得的天真。
然後,知道保印夫婦在等待孩子出生,接著,好訊息終於傳來。報告女兒降生的時候,保印提起,一位學者給他建議:每天記錄孩子成長。說實話,聽了沒往心裡去:想到他編著報紙、上著夜班、改著劇本,再來一個新生嬰兒,任何新計劃都會消融在奶瓶尿布和疲憊不堪之中。這是無數新科父母的經歷。所以,不敢給他的設想打氣。只遙遙祝福他能撐住、身體不被拖垮,熬過一段人生考驗。
誰曾料到,一個月過去,保印傳來一本16萬字的記錄,《月子:一位父親的札記》。
堅持的毅力固然來自對女兒天天的愛,卻也來自一份超出父愛的社會責任心。保印以他的敏銳意識到,“這種原汁原味的、純粹私人視角的寫作,對公共事務也有一份獨特價值。”他表達了一個常識:世界、國家、社會的健康,都建立在一個基礎上,就是家庭、個人的健康。
◇歡◇迎◇訪◇問◇虹◇橋◇書◇吧◇HQDOOR。COM
第3節:序二:祝福中國的孩子和家庭
基督教有一種說法,不要說你愛上帝,可是不愛你的鄰人。保印的父親札記,似乎在對我們說,不要說你關懷世界,卻忽略了你的孩子和家庭。
保印的父親札記並不作刻意的文學修飾,卻誠實,他不試圖透過文字打扮自己。他觀察著圍繞孩子出生的環境,周圍的人和事,也檢討家庭關係的相處之道。他不迴避:自己在壓力之下也發脾氣、也失控;嬰兒攪亂了家庭的時鐘,他也睏倦難忍、也有沮喪和無力感;新的生活課題,也令自己和妻子忙中出錯,都可能急,都可能焦慮。可是,札記就是喜怒哀樂的分享和交流,一起艱難度過,生活的甘甜和希望,也就在其中了。讀者也因此讀懂生活。
保印的札記對無數即將成為父母的讀者,是一本實用手冊,講述細微體會。而且遠不僅如此,保印有見識、有歷史感,因此,這還是一本圍繞一個新生兒的面面俱到的社會記錄。作為這一歷史階段的民間記錄,這本札記的意義會長久存在下去。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同的地區,就會很敏感地作出一些對比。就從生活習慣來說,都有很大差異。
在美國,產婦剛生下孩子,護士可能就會指示你:去衝個淋浴。沒有“月子”裡忌水,甚至根本就沒有“月子”概念。我相信,還是中國傳統經驗更“科學”。保印札記中提到的一些問題,和美國也有明顯不同。例如,不容許產婦的病房擠滿訪客,不應該是靠訪客的自覺,而是醫院的規章制度問題。至於護工制度,在美國醫院看來,專業護理是護士的職責,出現護工是醫院嚴重失職。假如美國哪個醫院出現護工,早讓病人告上法庭了。對於城市的外地孕婦,讓我想起我們的中國朋友初到美國就在這裡生孩子,一切應有的產前檢查、產後醫療服務、產婦產前產後營養,甚至紙尿布等嬰兒用品都一樣不缺,不同的是,因為沒錢,就一切都是免費的。
保印提到醫院裡的個別人,把他家的個人資料提供給嬰兒產品推銷商,在美國,這是違法行為,醫院會因此被告上法庭,所以他們不敢這樣做。至於札記中提到的教師羞辱甚至虐待孩子,入學和高考制度的不平等,更是立法和嚴格執法的問題。
札記讓我們看到了“父親”身份對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