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2/5 頁)
自己,表現在社會領域裡就是個體總是想方設法獨佔或多佔公共資源。
人類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壟斷和反壟斷的歷史。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戰,其目的無非是想多佔有別國的土地和奴役別國的人民。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戰爭都是為了某種壟斷和反壟斷而引發的。
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後,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事實上,這也是高度的權力壟斷。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八章:未來四十年(22)
郡縣制代替分封制,使地方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郡縣成為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從而實現了中央對地方權利的壟斷。(原先的分封制是各自為政)
皇帝名稱的出現,表明秦始皇在建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各項制度時,首先設計皇位在皇族內部世襲和建立皇帝個*威的各種辦法,它使秦王朝的政治制度具有如下兩個特徵:即國家最高權力的不可分割性(權力集中於皇帝一人手中)和不可轉移性(皇位在本家族內部世襲)這兩個特徵乃是專制主義政治制度的根本條件。自秦王朝建立伊始,伴隨著統一的封建國家的誕生,專制主義就成為與其不可分割的內容。此後,專制主義和封建制度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重要特色。
秦王政從秦王朝建立的第一天起就稱“始皇帝”,並正式規定:自己死後皇位傳給子孫時“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地傳下去,妄想皇位永遠在他一家繼承下去,“傳之無窮”。這是秦始皇最典型的壟斷心理。
在人類尚未制定“遊戲規則”和“遊戲規則”不完善的年代,這種高度的權力壟斷因其可以有效的抑制戰爭和統一國家而在當時具有某種合理性和先進性。否則這種制度不會傳承兩千多年。隨後爆發的秦末農民起義和後來各代王朝更迭,打破的只是家族對皇位的壟斷並沒有打破帝制對權力的壟斷。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帝制才被徹底打破。
在人類漫長的發展史上,壟斷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而人類也一直在為打破這種壟斷而努力。
中世紀的歐洲,天主教會控制著人們的思想,是民眾包括上層人物直至君主國王們的精神領袖。教會在思想學術方面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哲學、科學、文學是神學的附庸。教會對民眾實行愚民統治和思想專制。
教會的壟斷不僅侷限於精神思想和知識領域,和當時在政治上處於分裂狀態的各國俗界統治者相比,以教皇為首的基督教世界則是權力集中的國際性壟斷組織,它不僅掌握神職人員的行政權和司法權,而且還干預世俗社會政治,甚至決定一些國家君主、國王的廢立。
教會的壟斷還試圖延伸到經濟領域和生活領域。在經濟上,教會擁有俗界三分之一的地產,是經濟勢力非常強大的封建主,但教會對此並不滿足,為了搜刮財物,它巧立名目,向普通民眾徵收“什一稅”,並向俗界兜售“贖罪劵”。
在生活上,教會宣揚禁慾主義,但在實際生活中,許多神職人員的生活卻越來越腐化。據歷史記載,教皇亞力山大六世十分*,他公開承認自己的兒子就有8個。他經常在教堂召集*狂歡,還時常把前來懺悔的婦女作為行淫物件。他被士人稱之為最*的教皇。
教會對精神思想的壟斷,對政治的干預和對經濟的搜刮激起了社會各界的反抗。但是人們的反壟斷鬥爭一直持續了上千年才有了結果:十六世紀初由德國首發的宗教改革終於打破了宗教壟斷。
實際上,與政治、精神領域相比,教會對知識的壟斷在公元十一世紀末就開始被打破。
公元1088年,歐洲第一所大學成立,標誌著教會對知識的壟斷正式被打破。雖然,最初許多大學都由教會改建而成,但大學“學術自由、思想獨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