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4/5 頁)
次海戰,海戰的結果,葡萄牙戰敗。明朝為了根絕外患,禁止一切船舶入境。葡萄牙人在不可能進行合法貿易的情況下,與中國、日本私商相勾結在浙江沿海進行走私貿易。當時的走私貿易不僅得到了當地人的歡迎,而且得到了許多沿海封疆大吏的默許和縱容,許多官吏、士兵對走私也樂此不疲。違禁成為當時沿海官員、商人的一種心照不宣的行為,這其實也是海禁屢禁而海盜不絕的主要原因。
隨著走私貿易的逐步擴大,雙嶼,一個因地形適宜走私商人和海盜盤踞的海島被葡萄牙佔據。1548年,明軍蕩平雙嶼,將葡萄牙人趕出浙江海域。後來葡萄牙人到福建,被趕出,到廣東又被驅逐,最後伺機才在澳門定居下來。
明王朝與葡萄牙人在沿海的角逐可以看出當時走私和反走私鬥爭的激烈。而明王朝就是在這一意孤行的“反走私”旗幟下,與世界的距離越拉越大。
中國和世界的差距,其實在明朝時就拉開了。這個差距不單體現在貿易領域,在政治思想和科學領域的差距尤其巨大。
如果我們從當時的全域性來看,明王朝與世界的差距已不僅僅是在貿易領域,從政治思想到科學領域都和世界拉開了距離,至少從明朝初期以後,明王朝已開始落後於世界,但落後的後果卻由400年以後的滿清政府去承擔。直到鴉片戰爭中國人才如夢方醒,但這一覺睡得實在是太久了。
當明王朝在其中晚期越來越走向專制和*時,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正進入高潮。一大批藝術巨匠、思想鉅子、科學巨人正是在此時誕生。
“藝術三傑”達?芬奇(1452—1519)、米開朗基羅(1475—1564)、拉斐爾(1483—1520),思想鉅子馬基雅維利(1468—1527)、托馬斯?莫爾(1478—1535)、康帕內拉(1563—1639),戲劇文學家莎士比亞(1564—1616),科學巨人哥白尼(1473—1543)、布魯諾(1548—1600)、伽利略(1564—1642),幾乎全部誕生於明朝中晚期。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反對“君權神授”;康帕內拉的《太陽城》主張人人平等,管理者由選舉產生;而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則描寫了一個沒有私有財產、沒有階級、沒有剝削的理想國家。可以想象,這些思想在當時的明朝既不可能產生,更不可能傳播。
思想鉅子和科學巨人在當時為什麼產生在歐洲?為什麼沒能產生在明朝?箇中原因我們將在隨後的章節中分析。
7
十七世紀三、四十年代對於中國、對於英國、對於世界來說都是一個極為關鍵的時期。中國和英國都在這個時段內更換了“主人”,但真正改朝換代的是英國。
公元1636年,皇太極改“後金”為大清國,決心統一中原,取明而代之。
公元1637年以後,英國進入一個劇烈衝突的時期。
公元1640年,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
公元1644年10月31日,清朝正式宣佈對全中國實行統治。
公元1649年1月30日,英國議會以人民的名義處死國王查理一世,從而使革命發展到頂峰。
可以說,此時的中國和英國都進入一個劇烈變動的時代,同時上演一出“改朝換代”的大戲。但是雙方演出的結果卻完全不同。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五章:中國和世界的時差(19)
真正“改朝換代”的是英國!
公元1688年7月30日,英國議會兩黨的7位政治要人邀請荷蘭執政,奧倫治的威廉率軍隊前來英國,幫助捍衛英國人的自由。威廉登陸英倫後,詹姆士二世使逃走。英國僅以換取一個國王的代價完成了革命。
英國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