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5 頁)
為國力所限非但不能牽制楚國反適足以供它蠶食。
在強楚西面一帶巴、庸等均為弱小民族只配做楚的附庸。南面洞庭湖外是無窮無盡的荒林提供了楚國開拓的荒地。
在東面迄春秋末葉吳國勃興以前楚人也無勁敵。所以一向以來楚國只行侵略別國的份兒沒有被侵略的恐懼。
這種安全是北面諸夏國家所欠缺的。軍事上的安全土壤肥美人口密度低楚人比起當時各國有一種使人仰羨不及的經濟安全成為當時軍事和經濟巨人吳師此次溯淮而上以長期受訓的3萬精銳就是要向這不倒的軍事巨人挑戰。
桓度卓立在戰船前端長江兩岸壯麗景色盡收眼底。此行的勝敗確實難料雖說楚國令尹囊瓦敗壞楚政可是楚國實力十倍於吳國家盛強已久兵員訓練精良加上猛將如雲謀臣如雨在這等國家存亡之際必能上下一心誓抗吳師。所以吳國可以取勝的方法全在戰術的較量上這可說是一場最大的軍事投注和賭博。
這次吳王闔閭毅然出師孤注一擲桓度知道有大部分原因是基於他對他桓度的信心。他對這次戰爭雖然有強大的爭勝信念卻是完全主觀的想法這便和劍道一樣每一劍擊出都要有強大的信心支援才可把劍術的極致揮出來至於能否取得真正的最後勝利那是另一個問題。若真正量度敵我雙方的形勢吳國幾乎必敗無疑最可能的情形是先小勝後大敗。因為楚國壓倒性的軍方比吳國的遠征軍更具備了打持久戰的條件。
桓度看著船上擺放一排排的木盾心中微笑木盾旁一個個的木箱裡面放的便是此次殺敵所倚賴的密武器以機括動的強弩了。這兩樣精心設計的武器都是這次行動的勝敗關鍵如能適當地運用可揮出驚人的威力。
一向以來諸國都慣用革盾。
現在正值春季在野外作戰革盾每被水氣侵透變軟易被弓箭穿射木盾就沒有這個毛病。
3百多艘巨舟在長江破浪推進登6的地點在兩個時辰的水程之內。
吳國遠征大軍在新蔡東南汝水和淮水交匯處登6依照桓度定下的路線避過守在西面方城楚國大將申息的重兵向南而下。果如桓度所料吳師舍舟就6不與楚國水師打水戰又舍西就南不與楚國結集於方城一線的重兵打硬仗在在都出乎楚人意料之外深合孫武兵法上所說的「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就戰役的開始階段來說吳便是「善攻者」而楚則「不知其所守」了。
吳軍3萬銳之師選取了楚軍防守最薄弱的冥、直轅、大隧3關以破竹之勢穿過大別山直下江漢越過章山揮師南下抵達豫章。又如卻桓度的估計這種深遠迂迴的行軍路線「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攻敵弱點使吳兵長驅千餘裡完成春秋末葉這一遠端奔襲的壯舉。
吳師在豫章暫時駐紮各主要將領又集中在闔閭的帥帳內研討敵我形勢以定行止。
闔閭環顧眾將先道:「我軍現在深入敵人腹地隨時會展開與敵人的主力戰。」說完目光轉向負責判研敵情的鬥辛道:「只不知敵方的部署如何?」鬥辛肅容道:「我軍自從進入楚人的土地一路避重就輕據探子的描述:敵人的調動混亂無章顯示出對我軍的行止無所適從。但囊瓦為了防止我們突然轉西攻郢都在我軍目下的地點和郢邵間佈下了強大的防禦線假設我們向郢都推進將會在3日後與敵人的重兵相遇。」
闔閭道:「根據目下形勢你認為我們下一步應採取什麼行動?」鬥辛答道:「目下入郢的道路不外兩條一是西走隨棗走廊直迫郢都;另一是照原定計畫繼續南下到達江漢平原後繞過大洪山入郢。」頓了一頓又道:「假如我軍改取第一條路線西行入郢好處在趁敵人陣腳未穩以快制慢使決戰提早來臨。現今我方士氣高昂可趁勢一舉擊破敵方主力廓清入郢的通道。」
公卿子山附和道:「鬥辛將軍之言不無道理楚軍要守衛郢都的防線頗長兵力難於集中。反之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