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1/2 頁)
丹斯開始了審訊,&ldo;你在蒙特雷縣住了多長時間?&rdo;
她並沒有一開始就使用恐嚇的語氣,這讓佩爾感到有些驚訝。他答道,&ldo;好幾年。&rdo;
&ldo;住在什麼地方?&rdo;
&ldo;錫賽德。&rdo;這座小鎮只有三萬左右的居民,位於蒙特雷縣北部,臨近1號公路,人口主要由年輕的工薪家庭和退休人士構成。&ldo;人們掙錢不容易,可這個地方的生活卻物超所值,&rdo;他解釋說,&ldo;比你們花哨的卡梅爾市划算多了。&rdo;他雙眼緊盯著丹斯的臉。
丹斯注意到他措辭得當,而且在試圖釣出她的住址資訊,不過丹斯沒有理睬。
丹斯繼續詢問他在錫賽德和獄中的生活情況,同時一直觀察他的反應:注意他在聽到提問和作答時的各種反應。她這樣做並不是想獲取什麼資訊‐‐她之前已經做足功課,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她的目的在於建立對方的基準反應模式。
審訊官在測謊時,往往需要考慮三個因素:非言語行為(身體語言或表意特徵),言語質量(音調或回答前的停頓),以及言語內容(嫌犯所講的話語)。前兩個因素更有助於發現謊言,因為較之講話的方式和講話時身體的自然反應,人們更容易控制自己的講話內容。
基準反應模式包括審訊物件講述真相時所反映的各種行為。這構成了審訊官此後用以比對的標準,以便判斷審訊物件是否有可能撒謊。兩種行為模式之間的任何差異都能反映出欺騙行為。
最後,丹斯完整掌握了丹尼爾&iddot;佩爾講實話時的反應模式;於是,在6月這個濃霧瀰漫的上午,在這座現代設施齊備但卻了無生氣的法院大樓裡,她開始切入本次任務的正題。&ldo;我想問你幾個關於羅伯特&iddot;赫倫的問題。&rdo;
佩爾繼續打量著丹斯,只不過觀察得更加仔細:掛在她脖頸處用鮑魚殼製作的項鍊,那是她媽媽親手做的。然後他注視著丹斯剪短的、塗成粉色的指甲。最後又看了兩遍她無名指上的灰色珍珠戒指。
&ldo;你是怎麼認識赫倫的?&rdo;
&ldo;你已經認定是我殺了他,但我並沒有幹,我這輩子都沒見過他。我發誓。&rdo;
&ldo;但你對凱匹透拉的那名囚犯說你想讓他去井裡找出榔頭和錢包。&rdo;
&ldo;沒有的事,那是他對典獄長胡扯。&rdo;佩爾再一次露出自娛的微笑。&ldo;你為什麼不去問他?你目光敏銳,丹斯警官。我已經領教過你的觀察力,你試圖判斷我是否實話實說。我敢打賭,你一定能一眼就看出那小子在撒謊。&rdo;
丹斯不動聲色,心想這可是十分罕見的情況,嫌疑犯竟然能意識到審訊官在用表意學方法分析他。
&ldo;但他怎麼會知道水井裡的證物?&rdo;
&ldo;噢,我明白了。有人偷走了我的榔頭,用它殺死了赫倫,然後栽贓在我頭上。他們戴著手套,就是電視劇《犯罪現場調查》里人人都用的那種橡膠手套。&rdo;
他依然顯得很放鬆。身體語言與基準反應模式毫無差別。他所表現出的只是一些體態符號‐‐用來取代詞語的慣常姿態,例如聳肩和指指點點的手部動作。他沒有表現出用於適應環境的體徵,說明他並不緊張;也沒有出現特殊的情感展示,說明他沒有出現情感的起伏。
&ldo;不過,如果兇手真想那樣做的話,&rdo;丹斯指出了其中的疑點,&ldo;他為什麼不當時就給警察打電話,告訴他們榔頭的下落呢?為什麼要等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