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
所有關於農村生活的痛楚,到此為止,生活似乎從此掀開了暫新的一頁。
羅思文每次回農村生活的往事的時候,都有一種悲感交集、喜極而泣的衝動。
小學在農村上學早,羅思文16歲考入本市的商學院上了大學。
電機廠佔地面積近4o多萬平方米,廠區和家屬區分別在一條馬路的兩邊,馬路那邊是單位的辦公區和廠房區,馬路的這邊是單位的家屬區,家屬區也分兩個很大的院子,1號區是樓房區,那是單位先前蓋的一排排的磚混結構或框架結構的樓房區,佔了很大一塊地方,樓房大多是早些年修建,住的也都是一些領導、老居民戶、雙職工或者和各個領導有各種關係的關係戶。2號區是平房區,那是單位最早所蓋,後來沒有及時拆除,住的大多都是單職工的家庭,或者孩子很多,透過各種方式陸續農轉非進了城的家庭,羅思文家屬於後者,他們家就住2號區。
………【第三節 爸爸受傷】………
樓房區,看起來象是達官顯貴,平房區更象一個經濟拮据的平民,他們家搬來的晚,當時孩子們都還小,單位後勤科就安排住在這一大片平房區中間部分的一間房子。
羅思文在6點半一身輕鬆的進了平房區的家屬區,她興沖沖的進入自家院子的門洞,一排排井然有序的小平房映入眼簾。雖然是小平房,但是房子與房子之間的距離很大,一排排小平房門口,蓋著各式各樣材質不同,大小各異,或高或矮或大或小,大小不等,規模不一的廚房,廚房的規模和大小顯示了各家的經濟狀況和家庭成員的多寡,經濟好或人口多的廚房就蓋的大一些高一些,反之就差一些矮一些。
羅思文家人多,所以廚房就大一些,當時蓋廚房的情景還歷歷在目。
磚是別處拆房子後淘汰下來,羅爸爸領著家人撿在一堆,用單位的架子車,閒暇之餘一車一車的拉回來,湊多了,爸爸媽媽用半個月的時間,蓋了廚房的圈樑,房頂子是油毛氈上蓋著石棉瓦壘起來,總之,廚房蓋的比較簡陋,後來又搭了灶臺,羅思文家的廚房與所有的其他的各式各樣的廚房構成了院子裡一道獨特的風景。
各家門口堆放著各種東西,院子裡顯得雜亂無章,有的人家門口還種著一些太陽花、大荔花、葡萄之類,有的門口種著一點小蔥、小白菜等,院子裡橫七豎八的擰著鐵絲,上邊掛著各種內衣外衣,衣服褲子、床單被套等等不一而足,大人的小孩的,長的短的,紅的綠的,五顏六色,遠遠看上去,象萬國旗一樣迎風招展。
大雜院與樓房的不同是每兩排平房區都有一個小門,一排很多龍頭的公用水管,五個小單元大家公用一個很大的公共廁所。而樓房裡廁所和水池往往在一套屋子裡,單家獨戶的使用。
如果往常這時候,全院的家庭婦女們肯定都在自家的灶臺上忙忙碌碌的炒菜、做飯,不時的聽到鏟子和鍋碰在一起或刀切菜的聲音。偶爾,能聽到院子裡大人叫玩耍的淘氣包們回家吃飯的聲音或者大聲呵斥自己孩子的聲音,聲音傳的很遠,以至於院子裡左鄰右舍側耳都能聽著,好在大家對此種種都習以為常,因此,院子裡充斥著活色生香的、普通的社會最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氣息。
羅思文家門口與別人家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在羅思文家與隔壁鄰居之間空著的地方,橫著躺著兩個碩大無比的銀白色的大油罐,先前時常見人往裡邊輸油和出油,後邊空置在那兒。
媽媽是很普通的家庭婦女,這時候,媽媽也不例外,在自家搭建的廚房裡灶臺上炒菜、做飯,忙的不可開交、不亦樂乎。
爸爸是個非常勤勞的人,一刻也閒不下來,每天,只要不工作,在家待著,就不停的勞動,不是劈柴,就是幫媽媽燒火,或者麻利的幹家務,似乎要彌補多年不在家的虧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