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部分(第2/5 頁)
這才是事情的關鍵,矛頭真正所指的方向——謝逸!
房玄齡和長孫無忌的眼神裡閃過些許驚訝,岑文字也略微不淡定。不過是頃刻間,幾位重臣的思緒已經轉了好幾個彎,前因後果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揣測和推敲。
李世民的神色也為之一變,沉聲道:“你說什麼?”
孫伏伽躬身道:“臣為了謹慎。前去向河間郡王求證,他承認當初籍沒杜伏威家眷時,走掉一妾,似乎還有個女兒。
魏王府的管家劉軒當時恰好也在,同樣提供了一條訊息,他在洛陽宮看到過謝杜氏在僻靜處放河燈,上面只有‘先父杜’三個字,此事魏王殿下也曾目睹。”
“青雀也看到了?”
“是的,不過這是劉軒一面之詞。臣還不曾向魏王殿下求證。”
孫伏伽道:“還有一事比較蹊蹺,當時有刺客對晉王和晉陽公主殿下不利,為謝杜氏所救……刺中謝杜氏的那名刺客,身上有致命傷口似也是闞稜的手筆。
前些日子。太子殿下遇刺,在樂遊原一條小河橋下找到了兩具屍體,身上也有闞稜留下的傷口。”
話有一點繞,但仔細推敲理解。似乎能得出一很符合邏輯的推論——闞稜為救杜氏而殺了刺客,也許這個刺客是他的同夥;那麼他和杜氏是有關聯的,所以杜氏和杜伏威有關係。很可能是其挑掉的女兒……
事情很突然,諸多線索聯絡在一起,讓人由不得不信。
闞稜是刺客,是杜伏威的義子,謝杜氏是杜伏威的女兒,那麼他們之間有沒有什麼關聯呢?
再推論一步,謝逸也難逃干係!
這才是重點!
承慶殿中君臣都是人精,自然明白其中意味,頓時便覺得事情非同小可。
孫伏伽道:“茲事體大,臣不知該如何行事,特來請示陛下。”
“向朕請示什麼?”
“陛下,眼下並無確鑿證據,證明謝學士叔嫂與此事有關,但或有嫌疑……且謝杜氏或為杜伏威家眷。”
孫伏伽道:“淮陽縣伯謝逸乃弘文館學士,又是晉王府長史,臣不敢擅自處置。”
“怎麼?你的意思是收押謝家叔嫂?”
孫伏伽道:“大理寺有兩種看法,一個是謝學士叔嫂不知情,並未參與行刺之事;但謝杜氏身份敏感,謝學士若知悉不報,是否會另有圖謀呢?”
“玄齡,你怎麼看?”李世民皺眉,看向一旁的房玄齡,當初陝州行刺案是他負責調查的。
房玄齡急忙躬身道:“陛下,臣有失察之罪,當時調查驗看傷口等細微事皆是謝逸負責,並無發現,而今想來,是否有知情不報之嫌?
不過謝逸和杜氏都救駕有功,杜氏更險些喪命,保護晉王和晉陽公主……”
房玄齡的回答謹慎,同意謝逸的行為可能存在問題,言辭之中卻又轉折,以免落井下石。
孫伏伽道:“陛下,除此之外,大理寺有同僚認為,杜氏受傷或許是苦肉計,興許另有圖謀。至關重大,臣不敢隱瞞耽擱,特來恭請陛下聖裁。”
“既如此,那你把謝逸帶去大理寺問個清楚!”李世民沉吟片刻,給出這麼一個答案,不怒自威。
多疑和猜忌是帝王通病,謝杜氏要是杜伏威的女兒,雖說……卻也算得上罪臣之女。
雖說當年只是個小孩,卻也不排除與闞稜勾結,一樣的居心叵測。而謝逸,這個自己最青睞寵信的臣子,很可能知情不報,私藏罪臣之女,甚至為行刺的叛逆遮掩!
他的忠誠是不是值得懷疑?他與闞稜等人有沒有錢牽連?是否居心叵測,另有圖謀?
單單是房玄齡所言,謝逸參與調查陝州襲營案,卻毫無發現,是否真是知情不報,蓄意隱瞞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