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派兵奪取。孫權聞訊大怒,但又懾於關羽的威風,只是時常騷擾關羽。前番借了荊州不還,為了兩國交好,也就罷了;今日又來奪取糧食,這人也未免太不地道了。孫權思慮很久,一口惡氣咽不去呀,於是決定攻打關羽,奪回荊州。孫權給曹操寫信,表示友好,以便共同消滅關羽。曹操不傻呀,立即就同意了孫權的提議,同時命徐晃領兵救援樊城。樊城還沒攻下,又多了一個強敵。當關羽得知孫權準備攻打他時,他意識到情況有些不妙,但沒想到有多麼嚴重,如果這時他向孫權道歉,講明利害,歸還搶人家的糧食,或許歷史要重寫了。面對這種情況,關羽沒有化敵為友,而是猶豫是否撤去對樊城的包圍。猶豫之際,徐晃領兵已到,並設計敗了關軍一次。
孫權與曹操聯絡好後,委派呂蒙為主帥,準備向關羽大舉進攻。呂蒙認為年輕將領陸遜更合適,就說服孫權將兵權交給陸。關羽聽說吳軍由名不見傳的年輕人陸遜率領,就想這個敵人不足掛齒,於是放心大膽地將後方軍隊調來,攻打徐晃、曹仁的軍隊。這樣,荊州防務空虛,孫權率領大軍悄悄地來到荊州,關羽還不知道。
這時,關羽的兩個部下糜芳、士仁上場了。糜芳、士仁分別駐守在江陵、公安兩個要地,如果兩人堅守,並上報關羽敵情,關羽也不至於敗走麥城,至少不會那麼快,可是兩人兵不血刃,就投降東吳了。他們為什麼這麼做呢?原來,關羽領兵在外,糜芳、士仁供應軍需物資,常常不能全部運到,關羽就大發脾氣,揚言以後要取二人項上首級什麼的,糜、士兩人聽說後害怕了,想:要是關羽回來了,我們還有好果子吃嗎,乾脆投降,另尋明主算了。關羽不小心樹立的敵人,這時起作用了,人物雖不大,可無異於釜底抽薪啊。後防線著火,讓關羽陷入困境,前有孫權,後有曹操,進不得,退亦不成。
孫權的軍隊見攻擊關羽的時機已到,迅速向關羽發起進攻,關羽的疲憊之軍碰到孫權的精銳之師,剛一交鋒,關軍就潰逃,敗是必然的了。關羽見只剩下幾百士兵,就逃到麥城,呂蒙率大軍立即將麥城圍了個水洩不通。然而,關羽並不氣餒,一面尋找時機突圍,一面等援軍到,不知道為什麼劉皇叔和諸葛先生一直不派援軍,等不到援軍,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了,關羽趁吳軍疏忽之際,率眾突出麥城。這卻在孫權算計之中,他在半路設下陷阱,關羽真的跳進去了,連他兒子也跳進去了。關羽被俘後,呂蒙好言勸降,卻招來一頓臭罵,讓他臉紅脖子粗的,他想:將關羽父子押往江陵,半途出個三長兩短的,不是縱虎歸山了嗎,要是把他倆的腦袋割下來,就不會蹦達,也不會叫罵了吧。咔喳,關羽英明一生劃上句號。如果關羽不罵人,跟著呂蒙回江陵會怎樣呢?有一種情況是有可能的:劉備找孫權和好,或者曹操攻打孫權,孫權找劉備和好,關羽不是又被放出來馳騁疆場了嗎?關羽不會那樣做,就只好被殺了,蜀國也只好亡得更快一點了。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又說:一個好漢支不住三個打。好漢還需要有三個幫手,關羽卻同時與三方敵人打,不敗才怪呢。因此,會團結是大智慧,能團結是大本事。我們就是個小科員,既沒有關羽的能耐,也沒有皇叔的後臺,要把工作做好,多交朋友,少樹敵人,才是明智之舉啊。
坐在衛生間看貪官警示錄
單位編輯了一本貪官警示錄,記錄了一百多名大大小小、千姿百態的貪汙賄賂職務犯罪官員的興衰歷程。
一次看這本書時想入廁,就拿上這本書坐在衛生間裡面看,完畢後就隨手放在衛生間,以後每次入廁都要看上幾個官員的事蹟,現在已經看了兩三遍,深受警示教育,寫了一篇《牢獄中的那一縷陽光、一把花生米》,以告誡自己。
這些官員,級別、職位、成長過程、犯罪金額及手段各不相同,但落馬的原因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