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部分(第1/5 頁)
祖宗留下的文化精粹不能丟,但一味的全民尚文,其後果如何,恐怕沒人比張灝更加清楚。
“姚叔叔,沒想到您還是出手了。”望著手中一份摺子,張灝一臉笑意,神色輕鬆,心中卻震驚於道衍和尚出手狠辣果決。
“當日翠峰山上一席話,師父直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果真說動陛下回去深思幾日,現在已經同意在科舉之外,加設其它經濟,明經,匠技等科目,算是給了天下匠戶和商賈一絲出頭的機會。”
蔡永面色凝重,把姚廣孝暗中出手,致趙王朱高燧於死地之事略過,只解釋朝廷的舉動,而為何要藉此恢復漢王朱高熙的爵位封地,依然有些想不明白。
“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姚叔叔果然是一代奇人。”張灝輕嘆,總算是領教了這時代,名傳千古之人的手段,有些慶幸自己一直與人為善,要不然,恐怕就得晝夜難安了。
“二爺,漢王此番得逃大難,恐怕已然是個無用之人了吧?”終於還是出口詢問,蔡永神色不解。
“呵呵,豈能無用,應該是大大有用才是。”
雖說猜不透姚廣孝的全盤計劃,但是張灝料定朱高熙必然是黑衣宰相最後一次影響天下大勢的重要棋子,而自己要做的,就是靜觀其變。
“師父來信說,要我輔佐二爺多做些實事,儘量不要參合到朝堂爭鬥中去。”
沉默半天,張灝緩緩點頭,心中感激這位叔叔的愛護之情,而自己的責任,就是保護四大家族的後人平安,一樣不是件輕鬆之事。
心中默默立下誓言,絕不辜負姚廣孝臨終時的囑託,張灝很快振奮精神,不在糾結於生老病死之上,囑咐道:“如今南方隨著海洋貿易日趨繁盛,很多習俗都會慢慢改變,但這改變卻要長達幾百年,而我們今後要做的,就是暗中保護這個過程,要讓天朝上國張開雙眼,看到這個世界的急劇變化。”
蔡永手中掌握著很多情報,即使不理解二爺的諸多舉動,但他早已知曉這世界上還有無數國家,那些看似蠻夷之地,一樣孕育著璀璨文化,取長補短才是國家興盛之道。
“二爺一直尊重匠戶,而我朝對外征戰依賴火器,現在陛下已經下旨,凡是能研製改良火器者,不但重賞,還會錄用為官。”
“朝中諸公對於此種奇yin巧計沒有什麼牴觸吧?”張灝心情舒暢,下意識的問道。
蔡永一愣,隨即笑道:巧計?呵呵,朝中大臣哪是那麼迂腐之人?我朝重視火器,重視海船,這興修水利,修建宮殿,改良農田都多賴以工匠們的苦心研製,絕不會橫加阻攔的。”
果然不愧是明初,更不是那封建腐朽的滿清,雖然視萬般皆下品,但明朝人幾乎從未排斥過科學技術,這也就是天下讀書人成天念道的民生了,豈能和滿清韃子一樣,視為毫無用處的下濺之道?
任重而道遠,要想和西方接軌,從而達到民間百花齊放的局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最重要的,就是要改變戶引制度,推翻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國策,從而把匠戶,軍戶,商戶徹底解放出來,成為平等的百姓,如此才能使整個國家欣欣向榮,而此種天大難題,張灝自然要想方設法推給別人來做,自己是沒那個本事的。
畢竟已經休養生息了幾十年,人口恢復的很快,太祖朝的國策功在千秋,但在此時乃至將來卻漸漸顯得不合時宜了,百姓不能流動,商賈被人鄙視,軍戶**沒落,工匠地位下濺,敝帚自珍,又養著那麼多的蛀蟲,明朝豈能不暮氣沉沉,最終天災**齊至,轟然倒塌。
不在自尋煩惱,哪怕是任意改變一件小事,涉及到的都是方方面面,正所謂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一心想著去迅速改變國家,勵精圖治,恐怕好心也會辦成壞事,不但沒有利國利民,反而成了禍國殃民之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