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再戰遼東,唐高宗替父雪恥一舉滅掉高句麗(下)(第3/5 頁)
流方顯英雄本色
轉眼一年過去了,高宗將年號改為“麟德”,這已是他上任十四年的第四個年號了。
高宗是個很有意思的帝王,在位三十三年,先後使用了十四個年號。而他的祖父李淵、父親李世民在位期間都只用了“武德”、“貞觀”一個年號。
從他開始,大唐帝王動輒改元,他也算是開創了這方面的先河。
麟德元年(664年)十月,大唐首任海外兵團總指揮劉仁軌上了一紙奏疏,詳盡分析了駐百濟唐軍情況,指出:
“當前,我軍士氣極為低迷。軍中年輕體健計程車卒很少,大多老而瘦弱,且衣不蔽體,天天唸叨著西歸故里,根本沒心思留在這裡效力。”
“他們認為現在的政策趕不上往年,往年從軍應募,只要為國捐軀,國家都會派使者弔祭,追封官爵,或者把死者的官爵授給其子弟。因此,人人自辦行裝,爭著當兵。”
“從顯慶五年(660年)開始,應募士卒多次渡海作戰,官府卻不予記錄,戰死人員更是無人問津。從那時起,州縣再徵集百姓入伍,體壯有錢的往往透過賄賂逃避兵役。貧乏且年老的,未經準備就直接拉往軍營。”
“出海作戰前,將領們滿口承諾立功必予厚賞,一到前線但凡稍有過失就會戴枷問罪,追奪已有的封賞和功勞,回到故里還要受州縣官員查辦,士卒們簡直無法生存。”
“另外,在出發前官員通知他們準備一年行裝,現在留駐海外已近兩年。將士攜帶的衣物勉強可以度過今年冬天。明年以後,恐怕再難支援。”
“陛下組建海外兵團,是為了殄滅高句麗。而百濟、高句麗本為一體,更有千里之外的倭國遙相呼應,如果不派兵鎮守,這些年的努力勢必毀於一旦。”
“我們派將士守衛海疆,設定屯田長期戍守,依靠的是他們同心同德,現在士卒中有這麼多的怨憤牢騷,還如何指望他們獲取成功!”
“如果不對上述情況加以改變,仍然延續過往錯誤做法,臣恐怕建功之期將會遙遙無望。這些逆耳忠言或許沒人敢向陛下提起,因此臣才冒死陳奏,願陛下三思。”
高宗大為震驚,立即派右威衛將軍劉仁願率兵渡海,接替原有戍卒,並詔令劉仁軌與他們同時返回。
按說劉仁軌以戴罪之身做到今天這步已經足夠了,回國後定會安享榮光。他卻對劉仁願說:“百濟局勢剛剛平穩,還沒完全安定。士卒更換,我再一走,恐怕會生變亂。不如先讓這些舊時戍卒留下,幫著你們熟悉情況,再分批返回。至於我,此時還不能走。”
劉仁願誠懇勸他:“我上次回國遭到多人彈劾,說我在百濟擁兵自重,有不臣之心,幾乎被追責查辦。現在你奉命行事就可以了,不要無端招惹是非。”
劉仁軌平靜的說:“身為人臣,如果有利於國家,那就沒什麼不能做的,豈能顧及個人安危。”於是上奏高宗,請求繼續留下。
高宗批准了他的請求,任命百濟前太子扶余隆為熊津都督,協助他治理民眾。
我們現在常講,領導幹部要加強德行操守培養。什麼是德行操守?公而忘私絕對是基本條件!如果連個人利益的藩籬都跳不出來,還遑論什麼保家衛國!
劉仁軌是受儒家思想教育出來的能臣,在他身上或許有些封建時期不合時宜的東西,但他這種敢於擔責,一心為國的大局觀和奉獻精神,何嘗不令今人汗顏!
【07】軍神李世積出山,高句麗淪為故紙
乾封元年(666年)五月,大唐的老對手、高句麗莫離支(即宰相)淵蓋蘇文病死。客觀的看,他的一生是成功的,以一己之力扛住了大唐兩任帝王十數次征討,躲過了被唐軍生擒誅斬的命運。
他死後,長子淵男生接任莫離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