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于謙入京(第2/3 頁)
宋朝時期的一個典故,講的是寇準帶著宋真宗北上御駕親征,才有了澶淵之盟。這句話說的就是寇準的事蹟,來彰顯為人臣之大忠。
于謙能夠考中進士,自然是個聰明的,也明白了老師說的意思。
楊士奇接著道“今日就有這樣的機會了,太皇太后點了你的將,任你為陛下講官,兼任順天府尹。”
于謙心裡一跳,卻是馬上鎮定下來,天下之才,誰有不想為天子師呢?
接著于謙就皺眉問道“學生有些不明白,這是太皇太后安排的?”
楊士奇對這個科名靠後的學生,其實挺滿意的,正直,清廉,關鍵是愛民,更不迂腐,是個真正的能吏。
不過對於于謙入京之事,楊士奇並沒有急著辦,畢竟河南大旱之事總要有個收尾的。而且楊士奇深知地方情弊,可不想因為前後交接之事產生什麼害民之事。
可沒想到的事,皇帝竟然在早朝之後竟然單獨留下楊士奇後,專門詢問于謙何時入京。
身為輔政大臣,楊士奇深知,自從前一段日子的事情之後,皇帝就不再多言政事,這麼長時間以來唯一一次問的還是于謙,如此一來楊士奇才明白,不是太皇太后定要他入京,而是于謙不知怎麼的就簡在帝心了。
所以楊士奇對於這個學生的態度自然就變了,如今他也老了,眼看著即將致仕,自然要為後路著想的。
他也有心多找幾個年輕一輩,省得朝堂之上青黃不接,這是為公,另一個原因就是為私了,長子已經成了紈絝子弟,在家鄉幾乎是無惡不作,幾成一害。小兒子又是個不成器的,全沒有自己的靈氣。當然就需要師兄們提攜一番了。
而選人的標準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與皇帝的關係如何。像是他們就跟仁宗皇帝猶如家人,這才能獲得仁宗皇帝全力的支援,才有了仁宣之治。
所以聖眷二字最為重要,雖不知道于謙如何入了皇帝之眼,但是既然被皇帝看重,那麼他在楊士奇這裡的分量自然就有所不同了。如今用一個小小典故略微試探,于謙幹練清廉,城府亦有,還能通權變,比起李時勉來的忠直有餘,權變不足來,到是一個極好的人選,畢竟有些事情不是單看忠直就行的。
隨後楊士奇就將秋日裡發生的事情跟于謙講了,然後問到“你覺得皇上之心,如何?”
于謙略微思索道“陛下天資聰穎,有太祖太宗清靜大漠之心,亦知北虜不可驟滅,實乃朝廷之福。只可惜天下衛所,早已不是太祖太宗時期的衛所了,大軍若是不動還好,一旦有所動作,怕也要重蹈淇國公之覆轍。”
楊士奇道“這也是太皇太后讓你擔任講官的原因。天子不知天下情弊,以為如今仍是太祖太宗之時,卻不知,衛所敗壞早已到了不可挽回之地步。”說著苦笑這自問自答“你可知如今天下我大明在逃衛所軍戶又有幾何?一百二十萬有餘!”
于謙聽了也是驚訝“竟然有一半了?”
大明兵威最盛之時帶甲三百萬,可如今竟然有一百餘萬成了逃卒。旋即再一深思,如此說來大明軍隊的戰鬥力恐難指望了,一旦有警,怕是幾乎無兵可用。
想到這裡于謙後背就是一陣發涼,立刻對楊士奇道“老師,您受先帝所託,輔佐幼主,這事難道就不該管管嗎?”
楊士奇苦笑“管?如何管?長城修不修?北京城建不建?這些都是窟窿,我清查空額倒也罷了,可若是下了死手,張輔可會願意?會不會跟我拼命?慈寧宮呢?會不會允許我這樣做?”
衛所制度之中,大明勳貴可是佔據著這個體質制最高利益獲得者,若是動了他們的利益會發生什麼事?張輔難道不知道嗎?可是知道了又如何?難道下面的弟兄們不吃飯了?若是沒有了這群軍中子弟的支援,他張輔還能安穩的坐鎮京師嗎?不夠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