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部分(第4/4 頁)
破了他們的疑兵,救走了諸葛恪。
王睿搖頭道:“此事並不怪你,此皆王睿之過,我一則輕視了諸葛恪背水一戰之力,二則忽略了諸葛瑾愛子之心,在這種情況下,就算你當真率領正規部隊,他也肯定會來救諸葛恪的,這就是父子親情吧。”
眾將默然。
王睿卻又笑道:“不過無論如何,我軍大勝了。而且吳軍就算逃了此劫,我們還有計策對付他們呢。”……
諸葛恪幸得其父諸葛瑾引軍相迎,這才安然迴歸。
諸葛瑾其人謹慎,與諸葛恪的意興飛場不同,他向來是內斂的,低調地,作事情未慮勝,先慮敗,未慮得,先慮失。此次入川,他認為進入的過深了,執意分兵保護後隊和糧道,他的想法自然是對地,幾次漢軍對東吳糧良的突襲都被他破壞,諸葛恪在前線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有著他的功勞,父子完全不同的性格也得到了完全地互補,保證了東吳在益州深入作戰的情況下的節節勝利。
本來益州作戰,是一個連續的戰役,諸葛父子攻入益州之後,東吳卻一直沒有再派援軍。好象孫權對中原的感遠在益州之下,仗打到一半,居然就把諸葛父子放在這裡。開始與季漢議和了,諸葛瑾明白是朝中太子孫登的勢力失利了,此次大敗之後,他更不再對益州有任何奢望,立即整頓軍馬,揮師……行到中途,收到孫權和襄陽太守,右將軍潘璋地書信……知,若諸葛父子兵敗。軍權交由右將軍潘璋之手。
潘璋卻是孫慮的人……其實,由於孫慮一直主戰,甚得東吳武將之心,除了陸遜,諸葛瑾等聊聊數人之外,大半武將皆是心向孫慮,而孫登為人仁慈善良,不喜徵殺,卻得到文臣地普遍喜愛,視為英主。
右將軍潘璋是為東吳宿將,字文佳,從孫權以來,屢建功業,由別部司馬,加武威校發尉,與曹操軍戰於合肥之役,操將張遼掩殺而至,吳將不備,陳武戰死,宋謙,徐盛皆敗退,潘璋原子在後隊,此時,馳馬急進,橫馬斬寧謙,徐盛敗兵。敗兵皆回頭再戰,孫權因此壯之,拜為偏將軍。奪荊州破關羽之役,潘璋也立下大功。被封為襄陽太守,平北將軍。孫權稱帝后,拜為右將軍。
潘璋其人粗豪猛惡,禁令肅然,其軍士懼之如虎,他好為功業,所領兵馬,不過數千,而其所在常如萬人,作為軍人,他喜歡以軍市謀利,每當征伐停止的時候,他便立下軍市,買賣物資,大是賺錢,這在三國時期也算是一個特殊的例子。
此時得知自己父子將歸淵璋節制,瑾葛瑾父子不由一聲長嘆,這或許是一個證明,證明著陛下有可能要放棄太子了,不然的話不會這樣乾脆的將自己的權力拿回去。
諸葛恪望天痛哭:“太子,是我無能,是我害了你啊!”
諸葛瑾一腳把諸葛恪踢倒:“你就這點出息不成?不錯,我們是敗了,但不是敗在季漢手中,不是敗在樓船之下,而是敗在孫慮的手中。若是我父子攻下巴郡之時,東吳大軍長驅直入,如今益州在誰之手還不知道,可是眼下東吳的大軍在哪裡?在揚州!在徐州!不知朝中那般大臣如何鼓動陛下,居然讓他在戰略上犯下如此地重在失誤,讓我們被勝利捆往手腳,與季漢與正面交鋒,都撕破臉了,還以為拿個和約就能讓季漢不來進攻我們,季漢眼下在益州的兵力是我軍的數倍,看樣子人家早就想報這一箭之仇了,看樣子什麼北對疆再亂,什麼冀州動盪,都是騙人的!季漢早就磨快了馬,想要拿咱父子開刀了,可東吳有些人,卻一個勁兒的把咱父子往刀口下送,好狠啊!”
諸葛恪爬起來擦擦眼淚,恨聲道:“哼,想取我父子性命,只怕也沒有那麼容易,一個粗魯不文的潘璋,就想奪了咱地軍權,他是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