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部分(第1/5 頁)
“庫爾特,你在想什麼呢?”赫斯曼問。
“我想到了1918年!”施萊徹爾用拿著菸斗的手指了指窗外的群眾,那是一群布林什維克黨的擁護者,舉著紅旗,唱著《國際歌》——並不是要去造反,而是為了即將舉行的大選造勢。
德國的經濟,自然早就陷入了大蕭條。和歷史上一樣,它是最先陷入大蕭條的國家!從1928年下半年開始,德國就陷入了一個可怕的惡性迴圈:
資金外逃——通貨緊縮——利率高企——各種資產價格暴跌——消費和投資需求被嚴重抑制——生產出現嚴重過剩——實業陷入困境開始裁員減薪——裁員減薪導致消費更加萎靡,同時政府財政出現鉅額赤字,被迫實行財政緊縮,而為了應付必須的開支還要增發國債,從而進一步推高市場利率——導致投資和需求進一步下滑……
面對這種可怕的困局,執政的聯合政府可以說是一籌莫展。想要刺激經濟——對一向奉行李斯特路線的德國而言。政府在經濟嚴重下滑時出手干預本就理所當然——可是卻囊中羞澀,國庫入不敷出,印鈔機又被嚴格監管著。
而想要把印鈔機拿回來,則必須解決《凡爾賽條約》中鉅額賠償的問題!截止1928年底,德國還欠著45。5億英鎊(根據《凱恩斯計劃》,德國不必為49億英鎊的鉅額賠款支付利息)的鉅額賠款。那麼大筆的賠償掛在那裡。馬克如果和英鎊脫鉤,刷出來的多半就是廢紙。
而且更讓當時執政的施特雷澤曼總理頭疼的是,英法兩國在1929年6月底就宣佈自1930年起停止接收除煤炭以外的所有德國賠償品,同時要求德國以現金支付剩餘部分,否則協約國賠償委員會就將從德國存放在英格蘭銀行的英鎊儲備中直接扣除!
大概是被這個訊息氣壞了身體,從1924年起就領導聯合政府的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居然在29年10月3日突發心臟病一命嗚呼了。
而失去了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這位政治家的德國政壇,就開始陷入了動盪。從1929年10月3日到1931年初,德國就舉行了2次大選,威廉。馬克思、赫爾曼。穆勒和海因裡希。布呂寧先後出任總理(都是很不穩定的聯合政府)。不過面對越來越糟糕的局勢——就在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去世的當月,華爾街股市突然崩盤,世界範圍的經濟蕭條隨之而來——無論誰上臺都無濟於事。
到了1931年1月,海因裡希。布呂寧因為無力解決越來越嚴重的失業和經濟衰退問題,遭到了納粹黨、布林什維克和社民黨聯合提出的不信任案的打擊。因為在不信任案的表決中沒有過關,布呂寧只得請求興登堡總統下令解散議會舉行大選。
“庫爾特,不會有1918的。”赫斯曼笑了起來。他的心情其實不錯,因為目前德國的經濟表現雖然糟糕。但是比歷史上的1931年不知道要強多少。截止1930年底,失業人數還沒有超過250萬。工業生產總值因為有蘇聯訂單、日本訂單、義大利訂單的支撐。只比1928年最繁榮的時期下降了約22%。而且,原來的基數比起歷史上也要高出許多。
不過在歐洲的資本主義國家中,還有表現比德國更好的國家存在。
赫斯曼笑道:“德國人民現在有更好的選擇,義大利就是個好榜樣,我們的波羅的共和國也很不錯,連波蘭都還過得去。”
他說的這三個國家都是所謂的“法西斯國家”。波羅的共和國自成立之日起。就由奉行國家社會主義的波羅的德意志民族黨一黨統治,受惠於蘇德合作,該國經濟一直保持增長。哪怕遭遇大蕭條,也能夠依靠政府投資和充當蘇聯的貿易視窗而維持一個低速增長。
而波蘭在1926年5月也發生了一場“法西斯政變”,下野三年的波蘭國父畢蘇斯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