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海商和工廠(第2/2 頁)
益集團玩命遊說政府是一個道理,千方百計的要把政策向有利於他們的方向引導,但又不能公開說出原因,得找出各種各樣花團錦簇的理由粉飾。
“這……水漲船高,若是工廠沒有收入,臣家裡不光沒有分紅,怕是連本錢也收不回來了。”
皇帝問的並不複雜,但趙世卿卻遲疑了。這個問題聽上去和今天的議題沒關係,但既然皇帝問了肯定不是閒聊,必須想仔細再說。
“朕做為新政的發起者,可以非常負責任的告訴諸位,假若缺少了沿海商戶下南洋,大明的工廠兩年內就得有一半無以為繼。即便是開礦、鍊鐵、燒窯的廠子,三四年後也將步其後塵。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朕創辦工廠的本意並不是賺取大明百姓的錢,而是要用其產品換取周邊國家的貨物,以供我朝使用。
北邊和東邊的蒙古人、女真人、朝鮮人物產不豐,乏善可陳。但東邊的日本產金銀、硫磺,南洋則有大米、木料、香料、銅礦等物,皆為我朝所需。
諸位請仔細想想,如果能用我朝高產且價低之物從番邦換取有用之物,除了工廠股東有錢可賺之外,是不是也能令本朝百姓受益?趙尚書,此時京城裡一套透明琉璃酒器售價幾何?”
洪濤為什麼說了一半呂宋島屠殺華人的事情,突然又聊起了新政和工廠呢。原因很簡單,他想以德服人,用講道理的方式讓朝廷重臣從心底對國家經濟有個大致理解。
有了這層鋪墊,下面的一系列操作才有可能獲得更多官員的理解和支援。而不是總依靠拳頭大,逼迫別人接受自己的想法。
此時的內閣大學士與六部九卿幾乎全都替換過了,即便不是欽點的也不存在太大的野心家和對權力過於熱衷者。雖然他們依舊跟不上自己的思路,也還存在著不少官場上養成的毛病,卻也不是一點合作的可能都沒有。
之所以會反對自己的有些政策,並不是覺得有什麼不妥,而是根本不理解。對於不懂的東西,最保險的方式就是不去碰,這是人之常情,也是天性。
只要把最基本的一些概念講清楚,讓他們理解,在今後的執政過程中肯定能起到作用。至於說還不奏效咋辦,洪濤覺得吧,多費幾個小時講道理並不會很累。能理解一點都是賺的,絲毫不起作用也不虧,誰還缺這幾個小時啊。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