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部分(第3/4 頁)
匪作亂的問題。
王書輝從四個委員會抽調相應的工作人員,組成領導小組,並任命顧國樟為領導小組主任、主持人。他自己則回到軍隊,去參加復興軍第一營的經驗總結工作。
。。。
第124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5
《論語·為政》裡記載了孔夫子對弟子的一句話,他說,“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網”這句話的意思,是孔老夫子在告誡自己最為莽撞剛烈的弟子子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王書輝一直認為孔夫子是個言行不一的人,就是因為這句話。
孔夫子的這句話,如果單從這話本身要表達的意思上來說,是完全沒有什麼問題的。而且,王書輝還覺得這句話體現出了一種唯物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但是,孔夫子本人卻沒有在行動上做到實事求是。
孔夫子本人在做學問和做人方面,強調的是“述而不作”的態度。所謂“述而不作”是什麼意思呢。這話一樣出自《論語》,出自《論語》的《述而》。原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這句話表達了孔子非常保守復古的思想觀念。他認為,對於古代人的思想,只能進行解釋和傳承,要相信和堅持古人的思想。對於他自己所持的這種固化的、不進步的態度,孔子還相當的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和殷商時代的教育大家“老彭”是一樣的。
孔夫子一方面要求自己的弟子要實事求是,另一方面,卻不肯承認世界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堅持一種頑固保守的思想。先不說孔子這種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精分”。關鍵是要說,孔夫子宣揚的這種“述而不作”的思想,他自己是不是真的做到堅持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孔子自己強調“述而不作”,但是,在現實中,孔子在修撰《春秋》的時候,卻採取了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對史書直接進行刪減整改的做法。以至於在歷史上留下了使用材料挑選的手段表明作者立場的“春秋筆法”的典故。
孔夫子讓弟子實事求是,自己卻不承認世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現實。在做學問上,在工作上,強調要“述而不作”,在實際行動中卻玩弄文字,暗含褒貶,打破了中國史家“秉筆直書”的傳統。
作為古典文化的愛好者,堅定的唯物主義者王書輝認為:孔夫子在言論和行動上,表現出了一種雙重“精分”的特點來。
作為儒教的創始人,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夫子自己都這麼“精分”,那麼可以想見,被董仲舒、朱熹等後世的超級“精分”的儒教信徒,進一步使用“春秋筆法”的手段,秉承著所謂的“述而不作”的原則,不斷的進行刪減、整改和解釋後的儒教思想,會有多麼的“精分”了。
那麼,進一步可以想見,因為儒家思想和儒教徒的這種“精分”特徵,以儒家思想為意識形態,以儒教徒為主要統治階層的封建王朝,會體現出一種什麼樣的超級大“精分”的特徵。
就比如說,這次詹家寨和荊州衛聯手發動的對復興會的襲擊,詹家寨和荊州衛聯軍被擊潰後,潰兵潰匪流毒枝江縣周邊的事情吧。
地方衛所勾結匪徒襲擊村鎮,復興會利用潰兵潰匪的肆虐,大肆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剝奪地主富農的土地。發生了這樣的完全違背大明朝的律法,地方衛所私自出兵,衛所最高長官死於武裝衝突,藩王女婿使用私兵掠奪地方士紳土地的事情,這種雙方都犯了造反作亂的殺頭罪名的超級事件。
在距離事件發生地不過一百多公里的荊州府,作為荊州地區最高領導層的荊州府知府、同知等人,居然對事件的發生不聞不問。
由此可以看出,自我標榜“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儒教徒,和奉儒家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