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宦官、太監、士大夫與朝政(三)(第1/3 頁)
北宋九位皇帝各具特點,共同書寫了北宋的歷史篇章。
宋太祖趙匡胤,雄才大略,陳橋兵變後黃袍加身,建立北宋。他南征北戰,致力於統一大業,加強中央集權。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趙匡胤與趙光義飲酒後暴斃,留下了“燭影斧聲”的千古謎團。次日趙匡胤死於萬歲殿。趙匡胤的皇后宋氏本欲派宦官王繼恩出宮召趙匡胤的第四子趙德芳入宮繼承皇位,但王繼恩卻違背指令徑直去開封府召晉王趙光義。
這件事引發了歷史上著名的“燭影斧聲”的疑案。對於趙匡胤的死因以及趙光義是否合法繼位存在諸多爭議。一種觀點認為趙匡胤是被趙光義暗殺或謀害;另一種說法是20年後趙普拿出了“金匱盟約”,稱是太后要趙匡胤傳位給弟弟,以此證明趙光義繼承皇位的合法性。但無論哪種說法,趙匡胤的死以及趙光義的繼位始終是個謎團。
趙光義是宋宣祖趙弘殷第三子,宋太祖趙匡胤之弟。宋朝建立後,趙光義擔任殿前都虞侯,後升任開封尹,受封晉王。
他於976年繼位後,繼續推進統一事業,攻滅北漢,基本完成宋朝的統一。
在位期間,他推行“重文輕武”方針,擴大科舉取士,對宋朝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
王繼恩對局勢的判斷準確,他覺得趙光義更有能力掌控局勢,而且趙光義即位後會感恩於他。再說趙光義擔任開封尹,積累了豐富經驗和威望,而趙德芳年紀輕,政治經驗和勢力支援不足。
趙光義在登上皇位後,確實展現出了一定的能力。國家統治更加穩固。擴大科舉取士,招攬了眾多人才,為國家治理注入新的活力。他還整頓吏治,提高了政府效率。
雖兩次北伐失敗,但也彰顯了其統一全國的決心,組織編纂大型書籍《太平御覽》《太平廣記》等,為儲存傳承中華文化做出了貢獻。
北宋宋徽宗時期,蔡京主政後推薦太監童貫監軍西北。童貫收到宋徽宗因皇宮失火認為出兵不吉利而要求撤軍的詔書,但他把詔書藏於靴中,繼續督促進軍。
最終宋軍擊敗西夏,成功收復被西夏佔據的河湟四州,這一勝利讓童貫在西北軍隊中樹立了威望,他也因軍功升任景福殿使、襄州觀察使。
童貫,這位在歷史上極為特殊的太監,卻在軍事領域展現出非凡的影響力,這在古代實屬罕見。他被派往西北後,大力推行堡壘進築之策,起用种師道、劉仲武等將領,率領鄜延、環慶之兵出肖關,與西夏軍展開激戰。此役宋軍大獲全勝。
童貫的這些戰功存在諸多爭議。他性格急功近利,為求戰功常常不顧實際情況。比如逼死西州名將劉法,童貫不顧劉法反對強行逼迫其出戰,最終導致劉法所部 2 萬人馬和 8 萬民夫被西夏軍殲滅,劉法戰死。這一事件讓宋軍各部震動恐懼,極大地影響了宋軍士氣和戰鬥力。
童貫在軍事上有一定能力,他敢於帶兵打仗,具備一定的領導和指揮才能。但他的不良行為也很多,謊報戰功、安插黨羽、買官賣官、橫徵暴斂、魚肉百姓等,使他成為北宋末年政治腐敗的典型代表,被列為“北宋六賊”之一。
童貫在西北擔任統帥期間,在選拔西北地區將校官吏時,不經過正規流程,直接從皇帝那裡領旨任命,嚴重破壞了北宋的官員選拔制度。這使得許多有才能的將領得不到任用,而一些阿諛奉承、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卻能在軍中擔任要職,導致軍隊的戰鬥力和管理水平下降。
童貫權勢滔天,他與蔡京之間曾有合作,但後來兩人產生矛盾,童貫便發動身邊力量彈劾蔡京,導致蔡京一度被貶。這種黨同伐異的行為,使得北宋朝廷內部矛盾重重,官員之間相互傾軋,政治生態惡化。
童貫為了追求更多的戰功和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