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部分(第3/4 頁)
年7月)、米內光政(1944年7月繼任),歷任參謀總長為載仁親王(任至1940年10月)、杉山元(1940年10月至1944年2月)、東條英機(1944年2月至7月在職)、梅津美治郎(1944年7月繼任),歷任軍令部總長為博恭王(任至1941年4月)、永野修身(1941年4月至1944年2月)、鳩田繁太郎(1944年2月至8月)、及川古志郎(1944年8月至1945年5月)、豐田副武(1945年5月繼任)。
第十部分裕仁(2)
日本人透過廣播收聽裕仁天皇正式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停戰詔書》
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在7月2日御前會議上,日本政府確定了《帝國國策綱要》,決定在準備對蘇戰爭的同時,不惜同美英一戰。裕仁同意這個綱要。在此前後,日軍經裕仁批准侵佔了整個印度支那。由於蘇聯以重兵堅守邊境,日本北進企圖未能得逞。9月6日至11月5日,經數次御前會議,最後決定對美英荷開戰。從11月1日起,裕仁下達了一系列作戰命令,並批准襲擊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同時進攻馬來半島。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同日裕仁釋出宣戰詔書,日本向美英宣戰。整個戰爭期間,每當戰果輝煌之時,裕仁都要釋出敕語,煽動軍隊和國民的戰爭狂熱。 在中國人民、亞洲各國人民以及美國等反法西斯盟國的共同抗擊之下,日軍在戰場上步步失利,到1943年初已被迫由攻勢轉入守勢。但裕仁並不打算停止戰爭,對主戰的東條英機等人始終十分信賴,支援他們竭盡全力將戰爭繼續下去。
第十部分裕仁(3)
日本軍政要人代表天皇、內閣和日軍大本營,參加日本無條件投降簽字儀式
1945年5月,德國投降後,日本孤立無援,戰敗已成定局。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6日和9日,美軍接連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這時,日本政府和軍部內部,接受投降的主張和反對投降的主張尖銳對立。裕仁看到日本已勢窮力竭,在8月14日的御前會議上被迫決定接受公告。當晚日本政府根據裕仁的意見起草了投降詔書,並由裕仁親自朗讀錄音。次日中午,日本廣播天皇的投降詔書,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美國佔領日本後,盟軍最高司令部最高司令麥克阿瑟面臨首要問題之一是如何處理天皇。他原先認為天皇應對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負責。當時參戰的各國政府和國際輿論也都認為裕仁是第一號戰犯。但美國出於其佔領日本和反共產主義的需要,從戰爭結束之日起就確定了保留天皇及在一定限度內維護天皇制的方針。結果,麥克阿瑟改變了原來的看法,動用權力處處袒護裕仁,以致裕仁沒有被以戰爭罪起訴。1945年9月27日,裕仁降尊拜會麥克阿瑟,昔日被奉若神明的天皇的尊嚴從此一去不復返了。 歷史事實表明,裕仁對日本的對外侵略戰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是逃脫了國際正義懲罰的第一號戰犯。 美軍佔領初期,佔領當局釋出廢除神道特權、禁止天皇神格化、凍結皇室財產等一系列指令,同時實行政治、經濟改革,對於摧毀絕對主義天皇制起了一定作用。1946年元旦,裕仁 ⒈懟叭思湫�浴保��甲約翰皇巧瘢��瞧脹ǖ娜恕M�?1月公佈《日本國憲法》(1947年5月3日實施),從此天皇神化的迷信被徹底破除,專制獨裁的近代天皇制變成了象徵性天皇制。 戰後四十多年來,日本國內圍繞天皇制存廢問題曾有激烈的鬥爭,但由於戰前天皇制教育的影響根深蒂固,天皇在許多日本人尤其是年齡較大的人心目中仍有一定的地位。裕仁身為在位天皇,1971年出訪歐洲各國,1975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