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4/4 頁)
發自骨骼,聽起來十分可怕。
劃板凳龍是一項跑動性、角逐性很強的運動,體力消耗很大,一個人堅持劃到底,往往力不從心,會累垮的,所以,在芙蓉街,劃龍者與觀眾是允許可以互換角色的。每當“龍”在天后宮的廊柱間繞來纏去時,觀眾與“龍”往往貼得很近,他們中的年青男子,無不想抓住機會一試身手,於是,每當發現某位劃龍者體力不支,氣喘吁吁,步子蹣跚,或發現某位劃龍者跌倒在地,或被撞傷,他們便會搶著取而代之;有的青年人,長得瘦弱,明知道自己不行,偏鬧著玩,有時也插一槓,結果,才一兩個回合,就被“龍”甩了出去,摔倒在地,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他自己樂得也哈哈大笑。正是因為劃龍者與觀眾可以互換角色,所以,劃龍者在劇烈的運動中,最終能成為“英雄”的,自然很體面,但中途當逃兵而成為“狗熊”的,也不感到難為情,反正大家更多的是鬧著玩,尋開心。不過,值得說明的是:擎龍頭的人卻是固定的,共三位,一人為主,兩人為副,他們與觀眾是不能互換角色的。擎龍頭的人都是隊伍中最魁梧、最有力氣的後生,他們輪流著舞動,觀眾是斷斷不敢貿然去搶位的,因為龍頭太重,它又不允許被扛在肩上跑,只許被擎在手中舞,況且,龍頭代表全隊的形象,它絕對不能因故摔倒在地,否則會大不敬的。在我的印象中,下街的蔡文嶽是擎龍頭的骨幹,他長得熊腰虎背,身高一米八幾,威風凜凜,而且聲音洪亮,每次龍隊吶喊,他的聲音總是力穿雲霄,令人振奮。
芙蓉街人劃板凳龍,還很注意隊伍的形象。正式隊員都是經過嚴格挑選而產生的,他們一律為青壯年,個個彪悍,斷斷沒有丁頭矮腳的。隊裡還有個不明文規定,凡是正月第一趟出“龍”,或將“龍”拉到外地去表演,全體隊員必須統一裝束:上身穿球衫或棉毛衫,顏色不拘,下身儘量穿燈籠褲,顏色也不拘,腰間必須系紅綢帶,兩條小腿必須緊緊綁上白布(當地人叫打綁腿),而雙腳儘量穿解放鞋。當然,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當地人比較窮,許多人家是買不起球衫、棉毛衫或解放鞋之類稀罕物的,所以,“龍”隊隊員往往透過社會借用才達到這種規定要求。這確實是難能可貴的。這種情況到了後來自然完全變了。現在,芙蓉板凳龍之隊,全體隊員不僅統一享用集體發放的運動服、運動鞋,而且,人人上衣的胸前背後都印有“芙蓉板凳龍”等標示榮譽的文字呢!
舞板凳龍,觀眾雲集,場面既熱鬧又混亂,它常常會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件,其中最多的是吵架鬥毆,彼此鬧得有風有雨的。不過,在我的記憶中,這些不愉快的事件最終都不成氣候,沒有釀成諸如宗族械鬥、打死人等惡果,它們無不被板凳龍那強大的聲勢所淹沒。
六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是芙蓉劃板凳龍最盛行的時期。
如今,逢年過節,芙蓉仍流行劃板凳龍。不過,它已蛻變為一項獨立的民間傳統文化活動,其娛樂功能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單純化,從它身上很難再找到封建迷信的印記。在新舊世紀交替之時,芙蓉鎮人民政府更使出硬招,建立了一支以芙蓉街板凳龍為班底的龍隊。這支龍隊以弘揚樂清優秀民間傳統文化、打造芙蓉兩個文明形象為己任,開展了一系列表演、交流、競賽活動,它已被樂清市人民政府列入傳統文化保護名單,每逢市裡或本鎮舉行大型慶典活動,它幾乎都被邀請參與。這自然是芙蓉板凳龍的光榮,也是芙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