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部分(第3/5 頁)
,都在清軍的掌控之中。
陳鳴下令第一師和近衛旅南下溫州!
(未完待續。。)
第三百七十七章 關稅——我的地盤我做主
揚州的鹽商大會終於召開了。一個個本來感覺被‘割肉’的鹽商,出來的時候卻是一個個喜笑顏開的。
“沒有那麼多稅。拿到鹽票在稅務上交了稅,你們手中就有了稅單。沿途碰到稽查的,只需要亮出稅單,即可以了。”敢知法犯法,勒索敲詐的公員,一經查除,一律嚴懲不貸。火船在內河關口停泊,頂多出一個雜物費,停泊費用也包裹在其中。
“接下來在地方買賣上,你們交的就不是貨稅了,而是商稅。”
……
鹽業總公司的承諾聲聲在耳。
何宗祥還第一次意識到,天底下的規矩是真的變了。貨稅只繳一次,那怕鹽貨是從揚州拉到荊州呢,一路上一個不少的按次停泊在南京、安慶、九江和武漢,也不需要被南京、安慶、九江、武漢的稅監一次次的收稅了。
之前不管是鹽貨還是各類商貨,逢關納稅這是必須的。以福建的武夷茶為例,從武夷山運到溫州,那些鮮嫩的茶樹葉子要換七次船,交四次稅。一擔(100斤)武夷茶到溫州的代價大約在3。8兩銀子左右,差不多佔去了最終交易價的三分之一多。
這還是因為那時沒有厘金,在原時空的清末,中國的商人販運商貨,那就是要逢關納稅,遇卡抽釐,而洋大人的洋貨卻只需要繳納一次子口稅即可。子口稅是指進口洋貨運銷中國內地或出口土貨從內地運銷國外,除在口岸海關完納進出口稅外,另繳百分之二點五的內地過境稅,以代替沿途所經各內地關卡應徵的稅。
當時以海關口岸為“母口”,內地常關、厘卡所在地為“子口”,因此把這種一次繳納的過境稅稱為子口稅。又因其稅率是進出口稅稅率的一半,故又稱“子口半稅”。
再說了,過去的逢關納稅手續繁多,其間關口官吏卡拿勒索,商人的實際損失比明面更大,更浪費寶貴的時間。現在卻是一路通暢。無了那些貪官汙吏絆腳,對於商人那就是天大的幸事。
“爹,這大漢豈不是把到手的錢往外推?”何繼忠百思不得其解,依照前清的稅制,每一道關口少的二三厘【一厘是百分之一】,多的四五厘,何況除了朝廷設立的常關還有地方官府設立的小關呢?就比如前文所說的赤水市,或是魯山縣的魯陽關,陳鳴大舅家乾的事情。巡檢司那裡收到的銀子全落在了地方手中,當官的即使貪墨的再多,也總要拿出一些落到錢庫裡的。
復漢軍這麼一定規矩,逢關納稅成了一稅到底,那不是捨出去潑天的銀錢了嗎?
“或許就跟咱們做買賣裡的薄利多銷一樣。”
“他們在上海跟寧波開港,日後這長江兩岸啊,會比運河兩岸更繁華。”往來船隻多了,稅率再低也有大錢,何宗祥如此的說著,可這話連他自己心裡都不信。他怎麼能想到如此政策乃是陳鳴為了刺激商業呢。這項政策在魯山倒是沒有引起什麼反對的聲浪來,因為復漢軍現下的很多大商號背後本就有魯山大佬們的身影存在。
這場時間並不算長的言商大會上,鹽業總公司明確向所有到會者宣講了自己的職能,同時講述了今後鹽業問題上的一系列政策革新和改動。
單純的來說,復漢軍就是把所有的地方鹽商變成了比較初級的賣鹽販從省級的區域經銷商變成了縣級的代銷商,而這全天下的鹽商就只他們一家。
新成立的各家報紙都向揚州派出了記者,一片片稿子也紛紛登上了各家報紙的頭版頭條。
復漢軍放出豪言要把天下鹽價降低到‘10文錢一斤’以下,並且還要持續下降,不知道惹來多少熱議和期待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