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部分(第4/4 頁)
在蘇州是有功的,皇帝不會看不到的。換了一個地方,大不了繼續當布政使,甚至是按察使。他總有捲土重來的一日,到時候必讓容保還有那些狗眼看人低的蘇州士紳好看!(未完待續。)
第二百三十六章 都是不爭氣的奴才【求訂閱】
【這章是4000+,今天兩章就9000+了,夠可以的吧?】
北京,景山。
炮廠內炮聲隆隆,這是在試炮當中。當朝的軍機處領班大臣——一等忠勇公,富察·傅恆,今天親自到場督看。要求比之上一回的試炮,有過之而無不及。
自打康熙朝中葉滿清的火器發展達到巔峰以後,隨後的五六十年裡滿清的槍炮製造水準都在逐步消退中,尤其是在火炮的鑄造工藝上。景山炮廠之前出產的一批新炮,廢品率很高很高。沒辦法,做的少了,工匠們就是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字書籍翻個稀爛,手生,那也造不出好炮來。世事變幻,誰能想到乾隆朝三十二三年天下會亂成這樣?
亂世才是炮廠的興旺之時,在進入了乾隆朝三十三年的時候,北京城裡的三處炮廠又重新煥發了生機。
沒辦法,復漢軍炮火上的優勢太大了,防禦工事也太堅固了。清軍多處戰場上都缺少能開啟局面的重型火炮。
而復漢軍呢?不管是守著老巢不缺煤鐵的將軍府本部,還是遠征在外,掃蕩長江中下沿線的陳鳴所部,都在快速的爆著各類火炮。比如陳鳴那裡,大軍沿途繳獲的清軍一門門銅炮、鐵炮、鐵料、銅器、刀槍甚至是大批的銅錢,都成為了復漢軍鑄造大炮的資本。陳鳴手心裡的青銅炮數量都快比得了鐵炮了。這讓滿清很被動,卻也只能硬著頭皮跟上。
滿清的火器製造始於後金天聰五年(1631年)。到康熙中前期,頻繁的戰爭,巨大的外來壓力,迫使清廷無比重視火器的製造和發展,不管是在平三藩,還是滅鄭明,亦或是三徵葛爾丹,清軍中大炮的身影都無處不在。其火器的規模、質量、工藝都達到了中國古代火器發展的頂峰,有些火器在當時的世界上也處於先進水平。這就要感謝湯若望和南懷仁了——功勞不全是他們的,但功勞中肯定有一部分是他們的。當然還有戴梓這個大才!
而隨著康熙中後期滿清在中原江山的穩固,大的隱患漸漸消去,與西北蒙古的戰爭中,隨著清軍由守轉攻,沉重的火炮也漸漸退居到了次要地位。遼闊的大西北,實在不適合清軍帶著沉重的大炮行動緩慢的去堵截蒙古騎兵,等到了乾隆朝的時候,不管乾隆的武功有多麼的‘十全十美’,滿清在中國的統治已經根深蒂固,中原安寧,國家承平日久,武備發展就更加鬆懈,火器的發展漸趨停頓,槍炮的質量十分堪憂。
如果歷史不出現變化,如此的**衰頹還會持續上一百年,直到讓中國徹底的沉淪深淵。
但在這裡時空中,陳鳴的穿越讓歷史長河流入了另一個岔道。中原響起來一聲雷震,復漢軍以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在豫西南,在中原腹地崛起。當一支支清兵被複漢軍打的抱頭鼠竄,當一支支清兵在復漢軍堅固的防禦面前撞得頭破血流,滿清的懈怠已久的槍炮製造不得不被乾隆皇帝重新重視起來。因為清軍越來越多的戰報裡都提到復漢軍犀利的槍炮和刀兵戰甲。
乾隆皇帝是不會給綠營披甲的,以滿清現下的製造力,也很難短期內給戰場上的幾萬、十幾萬綠營披甲。乾隆現下更關注的是槍炮!這是個技術活啊,是要講究技術、經驗積累的,可朝廷怎麼會輸給一幫亂民呢?
當吳達善在北路受阻,當京旗、山東、直隸的綠營在東線受阻,當成千上萬的東北馬隊、蒙古馬隊都突不破復漢軍那看似簡單的防線的時候,深宮大內中的乾隆最初是深深地懷疑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