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史記-呂氏春秋·仲夏記·大樂(外番-9)(第2/2 頁)
對於"大樂"這個古老的社會現象,文人學者們從來都是褒貶並見、評論不已。有的人從政治角度深挖其中的陰謀詭計,認為這不過是統治者炫耀權力、愚弄百姓的伎倆;而另一些人則從美學的角度出發,讚歎其中令人心曠神怡的音樂舞蹈,將之視為華夏文化的瑰寶。
最典型的代表莫過於《呂氏春秋》的作者呂不韋和《莊子》的創造者莊周。前者在《大樂》篇中,毫不客氣地指出"大樂"背後隱藏的政治企圖,認為這種聲勢浩大的祭祀活動不過是君主用來炫耀自己地位的工具。他嘲諷道,那些身穿華麗服飾、揮舞樂器的樂官們,不過是一群昏庸無能、醉生夢死的寄生蟲,根本無法理解音樂的真髓。而後者則從截然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大樂",將之視為詩情畫意的藝術結晶。在他筆下,那些瀟灑飄逸的音符,優雅婀娜的舞姿,無不散發著超脫塵俗的神性氣息,讓人如沐春風,陶醉其中。他讚美道,"大樂"之美不僅源於聲色犬馬,更在於通達天道,洞悉生命的本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可以說,這兩派文人學者如同古今中外的藝術評論家,為"大樂"這一文化現象新增了諸多的解讀與評價。他們的言論或犀利辛辣,或讚美詩意,無一不反映出了各自的價值取向和思想立場。這也使得"大樂"這個話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始終饒有趣味,激發著無數後人的好奇與思考。我們或許無法完全認同他們的觀點,但必須承認,正是這些鞭辟入裡的評論,才使得"大樂"這一文化符號更加豐富多彩,具有持久的魅力。
6. 大樂終歸寂寥 - 反思"大樂"背後的文化困境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種輝煌燦爛的"大樂"景象,終究難逃覆滅的命運。隨著社會的變遷,這些奢靡的祭祀活動逐漸式微,最終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樸素實用的新型慶典形式。
這背後的原因何在?或許正如某些文人學者所指出的,那些浮華表象下隱藏著統治階層的政治圖謀,終究難以長久。人民甚至開始質疑,這種奢華的"大樂"是否真的符合他們的利益和需求。再者,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價值取向也發生了變化,不再單純地為那些聲色犬馬的表演所迷惑。相比之下,更加註重實際民生的新型慶典活動,自然能夠更好地契合時代的脈搏。
因此,我們不得不反思,這種"大樂"現象背後所蘊含的更深層次的文化困境。它或許只是一個個人權力慾望與民眾需求之間的矛盾,也可能代表了傳統文化向現代轉型的一個縮影。無論如何,這一往昔輝煌的文化景觀終將歸於寂寥,無疑令人感慨萬千。
喜歡清正史編代請大家收藏:(www.630zww.com)清正史編代【630中文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