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第1/3 頁)
當1941年春天來臨的時候,陶孟和總算在李莊鎮找到了張家祠堂附屬的三間倉庫,並與張官周等人商定,欲藉此處作為社科所的辦公用房。該倉庫此前已租賃給盧作孚的民生公司,並存放著該公司的部分物資,要想把這些物資搬到別處,必須徵得民生輪船公司的同意並給予轉租補償。陶孟和深感自己勢單力薄,無力與掌控民生輪船公司的老闆爺盧作孚抗衡,再次屈尊就駕,恭請傅斯年出面合力與民生公司商談。傅斯年身在重慶,見陶氏求援,本想不予理睬,又意識到自己畢竟暫時還坐在總幹事這把椅子上,社會所的事務就是自己的分內工作,遂與陶孟和聯名致電國民政府交通部次長兼民生公司總經理盧作孚,請求&ldo;擬借用貴局在李莊張家祠倉庫三個月,為兩所臨時辦公之用,如承慨允,祈電飭該庫管理人員以便商洽&rdo;。想不到此事又遇到了麻煩。
自武漢淪陷以後,雄霸長江的民生輪船公司活動範圍被壓縮在川江流域,由於航運通道縮短,船隻來往頻繁,民生在沿江的許多大小碼頭,都租賃倉庫存放貨物,以便更有效地運營。如果是在半年之前,憑傅斯年在朝野的威望,或與盧作孚本人的私交,民生公司讓出李莊的倉庫是完全可能的。但此次卻大不相同了,二人正為翻船事件公開對壘,感情已現裂隙,而緣起則是去年冬天的一次意外運輸事故。
抗戰前,在中央研究院10個研究所中,史語所的物資之多是最著名的,甲骨、青銅器、陶器等出土器物,外加20多萬冊珍貴書籍,共有1300餘箱之巨,在撤退時幾次分散儲存,至李莊時還有600餘箱。面對這份國寶級的龐大物資,由昆明搬遷時,史語所代所長李方桂從利國公司僱了20多輛汽車,每三輛為一組,分批行動。當一切安排妥當,由三輛車組成的第一批車隊於1940年10月2日開始出發。
當滿載國寶與人員的車隊歷盡艱險抵達瀘州後,停在長江南岸的藍田壩卸貨,由史語所先遣人員潘愨、王文林負責接貨,透過當地的轉運站轉送到大噸位輪船,再沿長江水道運往宜賓,最後從宜賓再運到李莊碼頭。根據傅斯年指示,潘愨、王文林等人與長江航線赫赫有名的民生公司聯絡具體轉送航運事宜。
11月12日,由王崇武押運的第三批共140箱物資抵達宜賓,稍事停留後,分裝幾艘民生公司的小型駁船運往李莊。輪船駛出宜賓不遠,其中一艘駁船不幸失重傾覆,船上運載的貨物全部滾落於江水之中。眾人驚恐,急忙上岸找人打撈搶救。宜賓專員冷寅東聞知,深感事關重大,當即下令所屬水運局火速派遣潛水員下水打撈。經過上下左右一番緊急施救,總算把落江的箱子全部撈出。萬分遺憾的是,落水者偏偏不是出土的青銅器或甲骨,而是分裝於各箱中珍貴的拓本、善本書籍,儘管裝箱時外部包了一層函套,但仍全部被江水浸透。
此事迅速報知了先期到達李莊的董作賓和在重慶的傅斯年,二人大驚。董作賓向傅斯年連連發電商討救治辦法,傅早已氣急敗壞,大罵王崇武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罵過之後,指示王崇武等人速把落水書箱搬到一個安全的地方開啟驗示並設法救治。
此後,傅斯年電請董作賓由李莊趕往宜賓,親自組織指揮對落水書籍的救治事宜,凡從江水中打撈出的箱子,全部集中到宜賓明德小學進行開箱、晾曬,並一一登記造冊。傅斯年與董作賓的信函你來我往,頻頻交換救治情況並向民生公司通報,以便處理善後事宜。
在宜賓方面,除了王崇武的一隊人馬外,又加派了後到的一組同人參加晾曬搶救。一行人如同當年唐僧師徒西天取經一樣,在通天河曬起經來。到了1941年1月11日或12日,晾曬的經卷才算告一段落,所有人員乘船押運物資抵達李莊板栗坳。此段故事正如石璋如所說,這一下&ldo;等於曬了三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