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第1/3 頁)
汪敬熙聽罷將嘴一撇,頗為不屑地答曰:&ldo;他算什麼,我決不投他票。&rdo;
傅斯年又對翁文灝、王世傑說道:&ldo;你看如何?&rdo;翁、王二人無言以對。
盛怒中的傅斯年仍餘氣未消,轉身又對同時在場的段錫朋說道:&ldo;書詒(段錫朋字),你算一下看,老顧能得多少票?&rdo;
群英會陪都(5)
汪敬熙、段錫朋與傅斯年皆是北京大學的學生、五四運動共同舉事的一代名將,也是北大學生創辦的文學期刊《新潮》的主要骨幹和支持者。在1919年5月4日那天,傅斯年作為北京各校學生天安門集結遊行總指揮,親率遊行隊伍趕赴趙家樓,痛毆了賣國賊曹汝霖等人。這年冬,傅斯年因考取山東官費留學英國倫敦大學(後轉入柏林大學),汪敬熙、段錫朋與羅家倫、周炳林、康白情等5人,在北大代理校長蔣夢麟和胡適等人的策劃下,於翌年初,以蔡元培早已與上海資本家、紡織大王穆藕初商定捐贈的十萬鉅款放洋,當時社會上號稱&ldo;五大臣出洋&rdo;,後來又增加了北大學生孟壽春,放洋者變成了&ldo;六大臣&rdo;,惜當時的新聞熱點轉移,孟壽春放洋之事社會上知道的人不是很多。1923年,汪敬熙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歸國。因傅斯年與為數眾多的中國留學生在英國和德國學習如魚得水,段錫朋與羅家倫慕其環境與人氣,相繼由美轉歐,段進入英國倫敦大學,羅先入倫敦大學,後入德國柏林大學,段、羅二人與傅斯年經常見面,互相辯難,在歐洲大陸共同度過了一段難忘的青春歲月。汪、段、傅、羅等原五四學生領袖學成歸國後,於政學兩界很快嶄露頭角,並成為掌控一方的風雲人物。羅家倫於1928年出任清華大學校長,段錫朋於1930年出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次長,汪敬熙由中山大學教授轉為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所長,傅斯年由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轉為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所長。因為五四運動的經歷與同學之誼,傅、羅、汪、段等&ldo;海龜&rdo;,漸漸形成了一股足以影響朝野的新生力量,無論是宦海沉浮,還是學界興風作浪,這股力量像當年北大校園裡湧動的《新潮》一樣,總是鋒芒畢露。此次面對中央研究院新任院長選舉的明爭暗鬥,這個團體同樣以鮮明的態度表達了自己的強勢態度。
以傅斯年為代表的受過五四運動洗禮的自由知識分子,所看重的只有自己的老師如胡適等幾個北大出身的前輩人物,&ldo;介公條子&rdo;中提到的顧孟餘雖做過北大教務長,也屬於師輩人物,但後來離開北大轉向國民黨中樞,從事政治活動,並與高官大員眉來眼去,仕途一路攀升,與學術界人士、特別像傅斯年之輩關係早已疏遠冷淡。這些心高氣傲的後生們針對顧在人生道路上的變遷與為人處世的態度,來了個以牙還牙,同樣對他視而不見。段錫朋與朱家驊根據顧孟餘的名望和人緣,粗算了一下,最多隻能得8票,而這票數幾乎囊括了整個北大出身的評議員,甚至連汪敬熙也計算在內,而汪則表示堅決反對。面對這個不祥的結果,翁、王、朱等人均沉默起來。
這個插曲只是小範圍內的商議,假如就此打住,各自相安,倒也無事。但這&ldo;下條子&rdo;一事不知被誰捅了出去,輾轉傳聞,立即引起眾評議員的盛怒。此種做法不但違反了中研院的選舉條例,同時也是對學者們自由思想和獨立精神的侮辱,一時群情激昂。陳寅恪帶頭明確表示如要把孟餘選出,胡適也必須選出雲雲。儘管顧與朱都是傅斯年在中山大學時的上司,翁、王二人與自己也頗有交情,但傅斯年和陳寅恪一樣,仍傾向於推舉胡適,其理由如傅後來在致胡適信中所言:&ldo;我輩友人,以為蔡先生之繼承者,當然是我公,又以為從學院之身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