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3/4 頁)
1941年7月11日,羅科索夫斯基調任西方方 婢�?6集團軍司令,率部參加斯摩稜斯克交戰(1941年7月10日至9月10日),再次顯露出他的指揮才華。在這次交戰中,羅科索夫斯基所進行的反坦克戰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羅科索夫斯基將火炮佈置在德軍坦克難以到達的地方,以強大的側翼火力打擊進攻中的敵人。同時,利用坦克和大炮構成防禦據點,直接向突破前沿防禦後進入縱深地區的德軍坦克開火,這種多方位、多層次的防禦形成了密集的火力網,德軍坦克遭受慘重損失後被迫後退。羅科索夫斯基的這種反坦克防禦戰在莫斯科會戰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並在戰後制定的戰鬥條令中得到了反映。
第六部分羅科索夫斯基 元帥(2)
羅科索夫斯基在指揮作戰
1941年9月初,德軍包圍列寧格勒,並在基輔以東的西南戰場上取得成功。在此情況下,德國最高統帥部制定“颱風”計劃,準備在10月初開始實施結束東線戰役的作戰行動。為達此目的,德軍集結100多萬人的部隊,企圖在強大的炮火支援下,完全消滅守衛莫斯科的蘇軍。莫斯科會戰開始後,德軍坦克叢集在步兵部隊的協同下突破蘇軍的防禦,合圍維亞濟馬和布良斯克地區的蘇軍主力,實現了“颱風”計劃的第一步。10月初,西方方面軍司令朱可夫命令羅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團軍在莫斯科河至魯扎河一帶組織防禦。羅科索夫斯基受命後在沃洛科拉姆斯克一帶進行戰役部署。沃洛科拉姆斯克方向的戰役成為衛國戰爭期間蘇軍所進行的著名戰役之一。羅科索夫斯基共有21個步兵旅,6個騎兵團,沒有坦克,所擁有的惟一能制服德軍坦克的武器是大炮,但這種力量也非常有限,僅有73門反坦克炮和125門野戰炮,而他的防區卻寬達100多公里,平均每公里防線只有2門大炮。以這樣的大炮密度來對付德軍的坦克進攻是絕對不行的,當時想再增加部隊也是不可能的,惟一的辦法就是如何部署有限的火炮。羅科索夫斯基擅長運用大炮的才能充分發揮出來了。他在對炮彈彈道和大炮的機動性進行仔細研究後,將部隊縱深梯次配置,設定3個防禦帶,主要的大炮都集中在那些受坦克威脅大的地方。這樣從戰鬥警戒線到炮火防禦邊界都佈置有大炮,公路兩側有反坦克炮陣地。這種佈置充分發揮了有限火炮的最大效能,在沒有增加大炮數量的情況下,提高了重要方向大炮的密度。前沿陣地每公里平均有5門大炮,沃洛科拉姆斯克至伊斯特拉方向達到每公里有10至12門大炮。與此同時,他還組織了坦克殲擊小組,利用反坦克手榴彈和燃燒瓶打擊德軍。10月中旬,德軍的2個步兵師、1個摩托化師和1個坦克師向沃洛科拉姆斯克發起進攻。持續10天的作戰進行得緊張激烈,縱深梯次佈置的大炮發揮了威力,德軍無論是從正面進攻還是迂迴進攻都遭到了失敗。10月底,羅科索夫斯基有了自己的坦克,雖然數量極為有限,但在他看來其作用是相當重要的。他立即將坦克投入到主要方向。在加強反坦克防禦的同時,積極準備反突擊。他對坦克的運用也是頗具匠心的。他打破常規(在當時,坦克一般是作為反突擊中的獨立突擊力量作用),創造性地將坦克和步兵結合起來,共同構成截擊火力。在他出色的指揮下,無論德軍的攻勢多麼猛烈,投入的部隊數量多麼大,沃洛科拉姆斯克方向始終掌握在蘇軍手中。 1942年7月,羅科索夫斯基擔任布良斯克方面軍司令。他平易近人,經常深入部隊瞭解情況。在做出決定前總是同有關人員反覆討論。在他看來,只有善於聽取士兵的言談,才能夠吸取指揮部隊的力量和新的思想。他對屬下是如此熟悉,即使是在擔任方面軍司令時,勿需翻閱檔案,就能夠對每個團指揮員做出評定。 7月中旬,德國第6集團軍在強大的空中力量掩護下,突進了頓河大轉彎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