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4/4 頁)
梅子一起商議此事。
梅子姓秦,乃鄭家隔壁鄰居李長明之妻,人稱她為“敬文娘”,因為她大兒子叫李敬文。她跟鄭氏尚未出閣時,玩得極好,各自成親後,依舊往來親厚,如今私下裡還是互叫名字。
“這可是好事。我家慕琴和慕棋都想讀書,也沒得法子,只好跟著哥哥們學。認得幾個字,心更癢癢了。敬文敬武他們白天要上學,沒多少空閒教她們。我又不像你,還認得字,能教紅椒她們;我是斗大的字不識一籮筐,可不是乾著急麼!菊花你說,要咋辦,我準聽你的。”
一聽鄭氏的提議,敬文娘就急慌慌地表白道。
鄭氏跟嫂子劉氏相視一笑,道:“這也不是啥難事。咱們鄉下,本就沒那麼多窮規矩。如今靠著書院和醫學院,只好講究些,也免得被那些讀書人非議。我們多邀些人家,把閨女集中起來,請個老夫子教她們,這也不算太出格。”
敬文娘聽了眼前一亮。
劉氏也道:“我孃家那邊就是這麼幹的。我們這裡,因書院和醫學院來往的男人多了些,才不敢把閨女對外放,要不然,怕是早就有人送閨女上學了。”
鄭氏點頭道:“就是這麼回事。我想這也不算什麼大事,咱們早早地把女娃兒送去開蒙,然後學到十來歲,就讓她們回來。一來這時候也認了不少字,能自己在家看書了;二來年紀大了也避嫌,人家也不好說啥。”
敬文娘拍手道:“這法子好。十歲就回來不讀了,人再沒話說的。”
於是幾人商議,讓敬文娘回孃家,在老村那邊聯絡有閨女的人家;劉氏則在山邊走訪。
等把人都歸攏了,計了人數,再找合適的地方,請兩個年高有德的夫子,每天各自教授一個多時辰的課業,也儘夠了。
反正青山書院就在村裡,最不缺的就是來遊學論講的讀書人了。年輕書生多,年紀大的更不少。坐館教學,既能解決生計問題,還不耽誤他們求學,一舉兩得的好事,不愁請不到人。
這事果然就像鄭氏說的,並不難。
那些莊戶人家,巴不得閨女也能識些字,學些賢德淑良的教導,將來也能嫁得好一些,因此沒有不樂意的。
更有一樁好處:這辦學堂和請夫子的大頭開支,根本不用他們出,張家、鄭家、劉家、李家這些大戶人家全包了,他們只要隨意出些束脩,表示尊師重道的意思就成。
如此一來,這女學堂就緊鑼密鼓地籌辦起來。
鄭家特地騰空了一戶下人住的院子作為學堂,就在秦楓家附近,單等中秋過後開學。
不說鄭氏為閨女爭取接觸外面的機會,且說小蔥,跟在雲影身邊學醫,這日午後,迎來了一個兒時相伴長大的玩伴,即李長明的大兒子——李敬文。
在此之前,先介紹一下清南村有數的人家兒女,也免得人物多了,容易混淆。
在清南村,原本李姓是大戶,其餘都是雜姓。
十六年前,周夫子隱居在此教書,有三個弟子格外出色,分別是張楊、趙耘、劉四順。後來都中了進士,如今在外做官。如此一來,那張家、鄭家、劉家、趙家就隨之而起,也發達起來了。
在這些大戶人家中,有幾戶因子孫繁茂和名字奇特,被小娃兒們編出一則順口溜,聽得人好笑,卻便於認記:
張鄭兩家瓜果蔬菜滿園香,
劉家泥鰍黃鱔魚蝦一池塘,
李家文武全才,琴棋書畫堆滿筐。
頭一句說的是張家和鄭家這對兒女親家,兩家的孫子孫女,小名全都是從菜園果園裡挑出來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