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5 頁)
認識很明顯受地緣政治影響,俄羅斯畢竟屬於歐洲,更何況,親自出訪歐洲不僅使他看到歐洲國家發達的教育和文化,也使他認識到發展文化教育對於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
而康熙時期的文化事業雖然也有發展,如《康熙字典》和《全唐詩》的編撰,但文化教育領域並沒有突破性的變革。更多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康熙作為*者對文化專制的一面,他曾大興文字獄,鉗制思想,殘酷*“異端”,對文化思想進行嚴密的控制,為後世開啟了很壞的先例。
康熙也曾對西方的自然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公元1713年,康熙曾建立了古代的“中國科學院”——蒙養齋算學館。但是,所有這一切他都只把它當作個人興趣,並沒有從制度層面和認識層面予以建構和推廣。這大約和他長期身居“天朝大國”皇宮,缺乏“留學”經歷有關。
俄國橫跨歐亞兩洲,佔據東西方,因而彼得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既有東方的影子也有西方的影響,在政治專制的同時,在文化教育領域開放,這也可能是隨後幾百年中俄國既在政治經濟領域集權專制又在科學文化領域開放*的原因所在。俄國曆史上的“開明專制”特色從彼得開始得以建立並影響後世。
8
公元十七世紀初日漸衰敗的明王朝導致了明帝國西北和東北方向兩個王朝的興起。
公元1613年,位於明王朝西北方向的俄國進入了羅曼諾夫王朝統治的時期。
公元1616年,位於明王朝東北方向的女真族建立了大金政權(即後來的清朝)。
大金政權(即清王朝)開國六十年之際(公元1676年),正是康熙平定三藩的關鍵時刻。這一年,三藩之一的尚可喜病故,康熙已完成了對全國的兵力部署,做好全力反擊三藩叛亂的準備。
經歷五年的血戰,康熙平定了三藩,清廷直到這時才算真正統一了關內。從這時起一直到乾隆末年,中國經歷了一百多年的“康雍乾盛世”。但正是在這一百多年中,中國和西方的距離越拉越大,到乾隆末期,中國的絕對實力已遠遠落後於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公元十八世紀中晚期,對於東方和西方都是一段很重要的時光。
公元1735年8月,24歲的弘曆繼位,次年改年號為“乾隆”。此時的清王朝經過康熙、雍正二朝的努力,已呈現出蒸蒸向榮的景象。乾隆繼位後,清朝疆域西抵蔥嶺、巴爾喀什湖北岸,西北包括唐努烏梁海地區,東到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南達南沙群島,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亞。
縱觀乾隆一朝,有許多“引人注目”之處,給後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無論乾隆本人還是後世,最為自豪的是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
第五章:中國和世界的時差(22)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平大小金川;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平準噶爾;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再平準噶爾;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平回部;
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平緬甸;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平臺灣;
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平安南;
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平尼泊爾;
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再平尼泊爾。
從上面的履歷可以看出乾隆的一生幾乎是“生命不息、戰鬥不止”。不僅如此,他還花了大量的時間遊山玩水,寫詩題字。至今,在中國的許多旅遊景點中,都能看到乾隆皇帝御筆親題的內容。
乾隆的高壽創了歷代帝王的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