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練得身形似鶴形”,真是仙風道骨。
到了宋朝,有位居士張商英,作過宰相。他是個儒家。宋代的儒家都反對道家,反對佛家,佛道無緣。他的太太學問很好,尤其是學佛的。有一天,他看見《大藏經》裝訂得莊嚴華麗,很不高興地說:“我們對自己古聖先賢的書都沒有這麼鄭重。”於是打算寫“無佛論”。太太知道了就說:“既然無佛,還論什麼?應該是有佛論才對。”他聽了並不心服。恰巧一天到朋友家,看到《維摩經》,有句“此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感嘆說:“胡人竟然也說出這等道理!”於是借回家。太太看了問:“什麼書?”他說是《維摩經》。太太就說:“好!你詳細看了之後,再寫‘無佛論’吧!”結果,他看了以後,不但不寫“無佛論”,而且學佛了。後來徹悟了,成了道。這是居士成道的例子。
我本來說過要老老實實帶著大家修行做功夫,不要管什麼禪呀禪的,現在呢!有點禪味來了!有幾位很象樣了,我們禪一下,試試看。但是,不完全走禪宗的路線,還是從規矩修行來。尤其諸位年輕人要踏實,要規矩修為這一層的苦行。連我們的老闆,教主釋迦牟尼佛都經過了十二年的苦行,何況我們?若真要修行,還要苦行,要“深深海底行”,非要幾十年苦行不可。你們年輕的要注意唷!好好地修持,幾十年後看你們的啦!
妙 止 妙 觀
上午跟大家說過修止的方法。事實上,“止觀”與“禪”沒有什麼不同。禪也是止觀,止觀也是禪。所謂禪宗,並沒有什麼稀奇玄妙。為什麼禪宗上面有個“禪”字呢?就是必須從禪定來。沒有禪定,嘴巴玩幾句花樣,學了一點“雲在青天水在瓶”,“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青蛙撲通一下跳下水”,那是欺人之談。真正禪宗必須從止觀來,止觀、禪密統統不分。若站在止觀的立場來看,無論顯教、密教,各種宗派,都是止觀。
不過,禪的止觀和其它宗派所走的路線有點不同。什麼不同呢?譬如今天提出來的白居易那首詩:“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那個如如不動的,不管它有妄念無妄念。自己保留那個能生萬法如如不動的境界,自己知道有妄念無妄念。經常保持這個,但是不要有意去保持。只要能保持這個,就是“大止”,止的境界大。許多的妄念在這個境界裡,雖然象現在的蚊子飛來飛去,但是,它到底抵不住光明。天一亮了,這些蚊子趕快逃了,沒有落腳處的。禪是不是止呢?也求這個止。不過,禪的止,境界放得大。若要勉強分辨的話,普通各宗派的止,入手的境界放得小。其它的宗派止於一念,例如初步唸佛就是止於一念。禪宗不用這一念,不用妄想把它留住,只要在理上認識透徹。就在這個不動不靜的如如境界中,動也無妨,動也是不動。你們現在有些人已經體會到這個影子了。影子也不錯唷!能夠找到影子,就一定能找到那個主人。就怕你連影子都找不到,如何能找到主人?
你就定在那裡,不要再去求那個。那麼,怎麼觀呢?不要另外想個辦法去觀。你知道在這個境界裡,而且知道妄想在這個境界裡生生滅滅,飛來飛去。你已經知道了。這一知,就是觀。所以,他的觀和天台密宗其它宗派不同。哪裡不同?放任自然,自然的觀。等於太陽出來了,有光明自然會照。既然是光,無有不照者。心光普照。什麼心光?再明白一點講,不管諸位有沒有悟道,我現在講話,你都明白,心頭明白得很,自然這就是心光,何必另外再去找一個心光。嘿!你這個心光認清楚了,暫時不去管它!假的當真的玩。慢慢的,久了以後,假的終歸是假的,它會壞掉的,一壞掉了,你的真光就呈現了。禪宗所走的路線,就是這麼妙!這麼自然!那些公案語錄只是給你作個參考,不要被口頭禪騙了,各有各的路。“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
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