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融會貫通(第1/1 頁)
劉秀彬說完,拿起放在臺上那本《禮記》誦讀。 他剛唸完,沒想到,張少飛卻饒有興趣地說:“秀彬兄,你剛讀的這篇《大學》,我好像…..” “好像什麼?是不是沒聽明白?”劉秀彬稍為停緩了一下,接著又說,“這也難怪,我開始聽先生講時,也是聽得似懂非懂。”他說到這裡,望著張少飛,“待愚兄為你解讀如何?” 張少飛淡淡一笑,不置可否地“哦”了一聲。 劉秀彬拿起茶几上那杯散發著清香的熱茶,呷了一口,潤了一下喉嚨,像先生教學生似的,一本正經地說開了:“在開頭中的‘明明德’一句中,第一個‘明’是動詞,彰顯發揚之意;第二個‘明’是形容詞,含有高尚、光輝的意思。” …… 張少飛在靜心地聽著。其實,他早在兒時,在盧學儒的學堂裡,對先生講授的“動詞、形容詞、虛詞、介詞,詞性判別,句子成分、結構,主謂賓定狀補,主幹枝葉分清楚等語法特點”,他早已爛熟於心。出於禮貌,張少飛專心地聽著。 最後,劉秀彬點評似地說:“第一句話,翻過來就是《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高尚的德行,在於關愛民眾,在於達到最高境界的善。” 張少飛聽到這裡,忍不住雙手擊節,興奮說道:“秀彬兄,您闡述得太好了!” 劉秀彬看著張少飛的表情,心想:這可是治國平天下的大文章啊!他不太相信,張少飛能聽得懂,能理解《大學》。 劉秀彬注視著張少飛,說:“是嗎?待愚兄再念幾句,你聽聽是什麼意思。” “嗯。”張少飛點了點頭。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劉秀彬隨意地誦讀了一句,放下書,問:“賢弟,明白嗎?” 張少飛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書中寫得太好啦!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是在講佛法,講修行呀!” 劉秀彬聽張少飛如此一說,真個是哭笑不得!無奈地又問:“賢弟,你沒聽錯吧?我給你念的是儒家經典《禮記》中的《大學》,不是釋迦牟尼佛講述的佛經。” 張少飛說:“佛也好,儒也好,都是教化人的。就拿你剛才讀的這段吧,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怎麼明明德呢?書中說的方法很正確,首先要做到‘止’,知止而後有定。止的功夫修到家之後才會有定,定下來之後才能夠真正靜,靜之後能安、能思慮、能思維,經過思維才能開啟智慧之門,才能夠明明德,也就是明心見性。這些道理,與佛法修行戒、定、慧的過程是一模一樣的。” 劉秀彬驚奇地看著張少飛,像不認識他似的。 於是,張少飛更通俗地解釋說:“佛教所說的戒,就像密密麻麻的樹林,有了它的阻隔,外面的風就吹不進來。有了這個保護層,我們的心恰似森林中幽靜的深潭,時時處在水面波浪不起、水底沉渣不泛的安靜狀態,這就是定。在這種定的狀態下,不但水質清澈通透,水中之物一覽無餘,而且水面平靜如鏡,可以照天照地;天上風雲變幻,空中飛鳥低掠,地上風吹草動,都瞞不過它的慧眼。同時呢,它歷歷分明自身卻湛然不動,絲毫不會被紛雜的外界風波所擾動。這就是由定所生出的慧。這種慧,不是聰明,不是知識,而是人最根本的大智慧!” ……<!--17K::-->喜歡落難情緣()落難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