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2/4 頁)
敵機,就是利用光環能夠套住敵機投影的反光玻璃上的影像這個原理。當光環剛好包住敵機影像時,就算瞄準了,只要在火炮有效射程內,按下射擊電鈕,炮彈準能向敵機要害部位直射過去。
這個小小的光環,為何如此神通廣大?
別看這光環小,它卻反映了空中射擊時的規律:空中射擊,如果直接對著敵機開炮,炮彈準要發生偏差,不可能打中敵機。空中射擊時,必須有個提前量,同時還要考慮到炮彈在空中飛行時受地球引力等因素的影響,才能提高命中率。這些需要修正的量,可以用一個適應的角度(這個角度稱為“綜合修正角”)來表示,這個角度的大小,隨著敵機的大小、速度、距離、高度和我機使用的武器種類的變化而變化著,這是由瞄準控制系統(有的稱“火力控制系統”)自動構成的。這個角度自動構成後,透過專門的光學系統變成一個光環,顯示在飛行員座艙前面的反光玻璃上。光環直徑的大小,取決於敵機兩翼尖之間的長度和敵我兩機的距離(又叫“射擊距離”)這兩個量。在確定了敵機的兩翼尖的長度後,光環的大小與射擊距離的遠近成正比。空戰時,光環處在可以向任意方向移動的狀態下。飛機作直線飛行,光環處在反光玻璃的正中間;飛機轉彎的一霎那,光環具有穩定不變的“特徵”隨著飛機一起運動。當發現敵機後,飛行員就根據光環和敵機的反光玻璃上影像的位置關係,控制飛機,改變飛行狀態,使光環漸逼敵機影像,直至將它完全套住。這時光環通常不在反光玻璃中央,而是有稍微的偏離;這就是說光環環心線(即飛行員眼睛和環心的連線)已偏離炮管軸線一個角度,這個角度就是適合當時射擊條件的綜合修正角。因此在火炮有效射程內,飛行員看到光環緊緊套上敵機時,隨即按下開炮電鈕,炮彈就會向敵機射去,打得敵機空中開花,死無葬身之地。
………【25、反彈道導彈為何能摧毀洲際導彈】………
“有矛就有盾”,“矛”和“盾”是在相互促進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古代人使用大刀、長矛、弓箭等武器作戰,就有“盾”、“盔甲”之類的東西來防護。現代的武器,機關槍、遠端射炮、轟炸機、毒氣等,都是矛的延續;鋼盔、水泥工事、防空掩蔽部、防毒面具,則是盾的延續。20世紀50年代時便出現了洲際導彈,接著人們研究了對付它的辦法,反彈道導彈就是用來摧毀洲際導彈的。
反彈道導彈是如何摧毀洲際導彈的呢?
具體說來,它具備了兩個條件:一個反彈道導彈自身載有戰鬥部(通常為核彈頭),只要能把它送到離洲際導彈一定的距離範圍內(即反彈道導彈彈頭的有效殺傷半徑內爆炸),就可以摧毀洲際導彈;二是反彈道導彈也必須有彈載控制裝置和地面雷達引導,才能使它沿著準確無誤的彈道飛向洲際導彈。
反彈道導彈摧毀洲際導彈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它的簡單作戰程式是:當敵方發射洲際導彈後,首先由預警系統及早發現和捕獲它,並迅速把目標資訊傳遞到國家防禦指揮中心,電子計算機隨即算出洲際導彈的彈道和彈著點,此時,反導彈系統中的目標跟蹤雷達就開始作用,不斷地密切跟蹤並準確無誤地識別真假目標,計算機把來自雷達的資訊進行運算,估算反彈道導彈的截擊點位置,在進行火力分配後由指揮中心下達指令,發射反彈道導彈,再由制導雷達跟蹤反彈導彈,確保它沿規定的彈道飛向目標,如發生偏差,就由地面發出指令,給予修正。當反彈道導彈達到預定的截擊點時,制導雷達就馬上發出引爆指令,使彈頭爆炸而摧毀來襲的洲際導彈。由於單個反彈道導彈的命中率不是很高,為了提高催毀效率,一般需用2~3枚反彈道導彈同時實施截擊。
然而,用反彈道導彈摧毀洲際導彈,還不是十分行之有效的辦法。因為現在洲際導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