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1/4 頁)
雷達發明出來以後,很快就被運用到軍事上,成了“防空部隊的眼睛”。過去敵軍入侵時,總是不能及早發現,等我方察覺了。敵機已經靠得很近,往往來不及反擊。有了雷達之後,敵機還在幾百千米之外,就能被雷達發現,不等它到達襲擊目標,就可以率先向它開火。這樣就處於軍事上的有利地位。
在雷達出現不久,各種反雷達的手段也出現了,其中之一就是“隱形技術”。這種技術能給雷達造成假象,使雷達觀察不到飛機。雷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明的,隱形技術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雷達技術不斷發展,隱形技術也在向前發展。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研究“隱形技術”最具實力的國家,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為了從空中獲取其他國家的軍事情報,便成功研製出一種叫“黑鳥”的高空偵察機,這種飛機很難被對方的雷達發現,被看作是早期的隱形飛機。1975年,美國又制訂了神秘的“藍色計劃”。發展隱形系列飛行器,包括隱形戰鬥機、隱形轟炸機、隱形導彈等等。80年代初,美國還研製出新型的“偷襲”號隱形轟炸機。有一次,在高警戒雷達40千米的地方飛行大約半小時,雷達系統居然沒有發現,隱形效果十分卓著。
隱形飛機用了什麼隱身術,居然能逃避雷達的搜尋呢?辦法有以下四種:
(1)在飛機的機身上漆滿一層能夠吸收波的“油漆”。雷達發出的電波被這“油漆”吞噬了,沒有回波,雷達自然就發揮不了效用。
(2)在飛機上採用吸收雷達波的複合材料。這種材料內部結構鬆散,受雷達波輻射後產生振動,把雷達波轉換成熱能而散發得無影無蹤。
(3)飛機機身儘量採用表面光滑、曲線形的形狀,讓發射來的雷達波很難發生反射,縮小被雷達發現的截面積。
(4)儘量減少飛機本身發出的電子輻射和熱輻射,讓對方的監測雷達和紅外探測器搜尋不到電波和紅外線。
在隱形技術發展的同時,反隱形技術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把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段從過去的厘米波擴充套件到米波段或毫米波段,這樣做的目的是提高雷達探測隱形目標的能力;
(2)建立雙基地雷達系統,把雷達的發射機和接收機的基地之間的距離儘可能拉長,使無線電波發射角和反射角都增大,這就相當於增大了隱形飛機器被雷達搜尋的面積;
(3)把探測系統裝在人造衛星或飛機上,讓它居高臨下進行探測。一般的隱形飛行器重點隱蔽其飛行正面的截面積,忽略了上部,從上向下探測它們,自然事半功倍。
………【19、怎樣監測隱形飛機】………
1988年11月10日及22日,美國國防部分別先後向外宣佈了它新研製成功的兩種隱形飛機(“F…117”隱形戰略轟炸機和“B…2”轟炸機)的有關情況,這在飛機研製史上無疑是巨大的突破,轟動了海內外。據透露,偌大一架隱形飛機(如“B…2”轟炸機)在監測雷達熒光屏上的顯示面積與一隻空中飛鳥的顯示面積幾乎相同,甚至更小。從雷達上“看”隱形飛機,時隱時現,若天空同時有飛鳥翱翔,難以將兩者區分。
隱形技術是近一二十年才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綜合性科學技術。它的研究內容十分廣泛,但目的卻只有一個,即如何降低或改變武器裝備的電波反射或輻射強度,即降低其“可見度”,躲過探測器的監視,提高兵器的突防能力、生存能力和戰鬥威力。這樣的兵器具有不可忽視的戰略意義,誰掌握了隱形技術,誰就佔據了戰鬥或潛在可能戰爭的有利地位。近些年來,美蘇都不惜鉅額資金,大力研製和發展隱形技術和隱形武器。美國用於研製隱形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