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5 頁)
禁微微皺起了眉頭。山谷上空的那朵五彩祥雲,在風水堪輿中,稱之為天子云。他雖沒有看到山谷裡面的地形,可從周圍的山勢看,數條山形都向山谷集中,乃群龍朝聖之像。而且左高右低,青龍白虎山勢雄峻,對面朝案之山三起三落,加之天子云籠罩,應該有一個上等龍穴。
可是,若曹操葬在龍穴中,可保其後代十世為帝,但實際上,從曹丕稱帝開始,到司馬昭殺害曹髦篡魏,即便把曹操連同西晉追封的魏元帝曹奐算在內,曹魏才經歷了六個皇帝。
這是怎麼回事?
只有兩點可以懷疑,其一,葬在山谷裡面的人不是曹操;其二,沒有葬正穴位,或是落葬的時間出現差池。
據史料稱,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曹操可能是預感到自己壽數將盡,特地頒佈了一道《終令》,安排身後之事。因他對鄴城有著特殊的感情,敬仰西門豹在鄴地投巫開渠的英明果決,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墓地與西門豹祠比鄰。
不久,曹操病逝於洛陽,臨終前他留下《遺令》:“殮以時服,葬於鄴之西岡,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珍寶。”魏文帝曹丕遵照曹操的遺囑,將其遺體運回鄴地安葬。
但據民間的說法,曹操出殯之日,四門皆出棺槨,分葬於數十座早已經準備好的墓穴內。曹操七十二疑冢,自此起始傳天下。
“漳河累累漳水頭,如山七十二高丘”。曹操墓七十二疑冢的說法在宋代以後進一步強化。宋代後期,宋金對峙,宋朝出於政治需要,以蜀漢自居,謾罵金朝為奪權竊國的曹魏。金朝乾脆就以曹魏為正統,推崇曹操,每年到陵上祭祀曹操。但因曹操陵在地面上已經難以辨認,於是,金人也就將錯就錯,以七十二冢為曹操的墓葬祭奠之。
到了元代,人們對軟弱慘遭滅亡的宋王朝既同情又懷念,同時對元朝異族統治極度不滿,於是借古諷今,更加醜化曹操的形象。元末羅貫中寫《三國志通俗演義》時,也是秉承了這種思想。清代毛宗崗根據陶宗儀的《輟耕錄》等資料,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加入了“又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的句子。從此以後,漳河岸邊的北朝墓地也就被傳成了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了。
小說家之言雖然近於荒誕,但曹操生性多疑卻是史實。早年曹操起兵的時候,由於軍餉不足,便設立了“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用。
《水經注疏》記載:“操發兵入碭,發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室數萬斤。”
曹操擁兵百萬,征戰那麼多年,其軍費開支之大,又豈是挖掘幾座陵墓所能夠的?所以在曹操的有生之年,究竟挖了多少陵墓,恐怕連他自己都算不過來。
試想一個生性多疑的人,在生前挖了那麼多人的陵墓,死後肯定也怕別人來挖他的。所以,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說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雖然曹操生前立下遺囑“儉葬”,可是他一死,恐怕就由不得他了。身為兒子的魏文帝曹丕,再怎麼著,也不可能讓老爹在九泉之下窮得叮噹響。
研究歷史的人都知道,曹操生前並不節儉,每次賞賜有功之臣,也是從來不含糊的,這就是為什麼曹操為人奸詐,卻有那麼多謀臣良將為他賣命的原因。
一個生前不節儉的人,又何以高調地提出死後“儉葬”呢?那就只有一種解釋:他要告訴天下的盜墓賊們,我的墳墓裡沒有值錢的東西,別來挖了。
像曹操這種踩著別人的頭顱爬到權力頂峰的人,其仇家之多,肯定是數不過來的。那些想要報仇的人,在仇人已死的情況下,唯一能夠發洩怨恨的最佳手段,就是掘墳開棺戮屍。
當然,像曹操那麼聰明的人,自然是不會讓人掘墳開棺戮屍的。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