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第2/3 頁)
,以便保護遷臺文物的安全;夏願留在大陸,繼續發展考古事業。二人各自為了心中的理想就此分手,這一別竟成永訣。
與高去尋一同隨史語所赴臺的石璋如在回憶梁思永的文章中,曾提及梁去世的訊息傳往海外的渠道:&ldo;梁先生興趣寬廣,注意力強,並積極從事,惟身體被病魔所纏,不能發揮,殊可浩嘆。四十三年夏,在日本某刊物上,刊出梁先生逝世的訊息,這個噩耗,傳到臺灣,使得這裡的考古學界,關心考古的人士,以及知道梁先生的其他學者,莫不為之哀悼。&rdo;
受梁思永不幸病逝的刺激,史語所所長董作賓決定在臺灣完成梁思永未竟的事業,對安陽殷墟發掘的同仁與中國學術事業有個交待。董作賓、李濟等人商量後,決定由高去尋對照實物資料,全力以赴輯補梁思永的遺稿,使其成為完璧。董作賓與李濟已正式把高氏當作梁思永衣缽傳承人加以看待和要求,此點從李濟給趙元任的信函中可以看得分明。函中說:&ldo;他(高去尋)進所雖不太早,但曾趕上安陽發掘,為思永所賞識。現在他整理侯家莊的工作及思永遺著,成績甚佳。在考古組內中國書讀得最好,英文及日文的閱讀能力亦不差,現在日本的梅原末治教授來此,對他的淵博甚為敬佩。孟真在時久有送他出國之意,以時代非常,屢遭挫折,只能怨命了。此次若有成功的希望,亦算我們完成了傅公一末完之願也。&rdo;6此信作於1956年底,是李濟請當時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舊同事趙元任設法安排高去尋赴美訪問的私人信函,當時高去尋已經接手梁思永遺稿整理輯補的任務,因美國方面又有可能讓高訪問的機會,作為前輩的李濟和趙元任自然想&ldo;完成傅公一末完之願&rdo;,遂有了這封通訊。按高的弟子,曾做過臺灣史語所所長的杜正勝(按:杜後任阿扁政權的&ldo;教育部長&rdo;,曾頒布命令把地球儀倒過來安裝,以示臺灣在上,大陸在下,臺灣可由此俯視大陸。這一做法成為笑柄,廣為傳播。)所說:李濟與趙元任通訊中提到高的學問淵博程度,連享譽世界的日本考古學大家梅原末治都敬佩不已,&ldo;這當然不是客套。兩位老同事的私人信函何必恭維一位學生輩的同仁呢?&rdo;杜的分析自是有其道理,高氏早年不但中國書讀得好,外國書讀得也頭頭是道,且有志於&ldo;斯克泰&iddot;西伯利亞&rdo;的學問,即長城以北以西的中亞、南亞和歐洲的東方學問,也就是傅斯年所特別看重的&ldo;虜學&rdo;。只是高氏僅僅參加了兩年安陽殷墟發掘就遇到抗戰,一路動盪顛簸,直到撤往臺灣才逐漸穩定下來。傅斯年當年憐其高才,曾為此做過放洋留學的努力,惜傅氏未久去世,此事遂不了了之。當李濟舊事重提,並與趙元任通訊過去一年半之後,高去尋才得以成行,但此時他已48歲,如杜正勝所惋惜的那樣:&ldo;這領域涉及許多語文,的確太遲了。&rdo;
花落春仍在(2)
1959年秋,高去尋結束了美國訪學生活歸臺,正式對梁思永遺稿進行整理和輯補。從臺北史語所儲存的遺稿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當年梁思永主持的殷墟西北岡工地,共發掘大墓11座(東三西八,後者含一個大坑),小墓1221座。梁思永擬定的《西北岡殷代墓地發掘報告》共分十三章、三表:
第一章:墓地之地理位置與環境。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