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第1/3 頁)
國民政府駐美大使胡適(中)向羅斯福總統說明中國人民萬人簽名的檔案
蔣介石這個頗有些意氣用事的口諭,立即得到了時任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孔祥熙的熱情響應,欲趁機把胡適的大使搞掉--這是他多年來就夢寐以求並多次操作而未果的事情。
最後的博弈(2)
形勢急轉直下,大洋那邊,胡適端坐的那把大使椅子開始搖晃。危急時刻,傅斯年意識到當初鼓動眾儒生合力推選胡適是個&ldo;大失策&rdo;。群儒之意並未真正非要讓胡適回來做這個&ldo;閒曹&rdo;院長,而是&ldo;願先生留在美任&rdo;,繼續行使中國駐美大使的職責。&ldo;而其選舉乃純是為的學院主義、民主主義,(如今)鬧到此地步,真是哭不得笑不得耳!&rdo;這是傅斯年見情勢危怠,怕胡適因此事件翻船之後,自己成了三國時盜書的蔣幹--兩頭無功,反而有害,受恩師的埋怨而專門向胡作出的特別書信解釋。人謂傅斯年在政治生活中只是一門不會拐彎的直筒子&ldo;大炮&rdo;,謬也!從此次事件中可看出他的聰明過人之處。
當然,傅斯年不只是向胡適寫信為自己開脫,他以當年五四運動學生領袖的豪氣與智慧,積極組織人力進行絕地反擊,阻止孔祥熙等人的強勢進攻。他開始聯絡王世傑等人上下活動,設法讓胡適繼續坐在那把駐美大使的椅子上,萬一失敗,也要用奇招作最後一搏。此點傅斯年在給胡適的信中說得十分清楚:&ldo;加入運動先生留在美任之友人中,曾為此事數訪(張)嶽軍,並請萬不得已時,先設法發表一代理人,最好是翁,以便大使改任一事停頓著……&rdo;
箭在弦上--
7月22日,胡適致函王世傑,對外間盛傳其將被免職一事表示不快,且有請辭試探之意。接函後,王世傑先後找到傅斯年、陳佈雷、張群、翁文灝等商議對策,又將信送呈蔣介石,並趁機進言不讓胡適回國。蔣介石面對各門各派明爭暗鬥的激烈角逐,遲遲未作表態,經過再三權衡,終於做出決定:胡適繼續任駐美大使不變,外交部公開否認外電所傳胡適辭職謠言。
7月27日,王世傑致電胡適:&ldo;外傳調兄返國,均由中央研究院問題引起,政府覺美使職務重於中研院,迄無調兄返國決定。&rdo;至此,胡適與傅斯年,包括陳寅恪、汪敬熙、段錫朋等當初力挺胡氏的一干人馬,懸著的心才算怦然落地。
既然胡適不能返國,按照選舉法,中央研究院院長人選就只有在翁文灝與朱家驊之間選擇。因有了顧孟餘事件的陰影,蔣介石對翁、朱二人皆不滿意,故左右搖擺,舉棋不定,直到蔡元培死後半年有餘的9月18日,蔣才最後下定決心棄翁圈朱。不過,在圈定之後,又在前邊加了個&ldo;代&rdo;字,朱氏遂以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長的名分被公示天下。
朱家驊本是合法的三位院長候補人之一,結果陰陽差錯地以暫代之名來充當天下儒林共主,心中頗為不快,又無力改變這一尷尬局面。經過他一番明察暗訪,認為導致這一局面出現的原因,除了顧孟餘事件給蔣介石留下了惡劣印象外,與王世傑背後搗鬼大有關係。王不想讓胡適離任回國,但又覺得胡適因此失去中研院院長犧牲太大。既然王氏自己得不到這把椅子,也不能讓朱輕而易舉地佔了便宜,於是欲留院長之位以待胡適,並以此說動蔣介石,拋棄最具競爭力的翁文灝,讓資歷較淺的朱家驊暫代。蔣介石心想,既然翁被拋棄,單舉朱家驊來做院長也有些不便,於是順水推舟,在朱的院長前輕輕加了個&ldo;代&rdo;字,以示平衡。此一舉動,讓向來獨斷專行的蔣介石也煞費了一番苦心。
事已至此,朱家驊雖心中不快,但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