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2/5 頁)
萬洪不是可以隨便糊弄的人,頓時臉就沉下來,對他的回答很不滿意。
郭逸銘看他有些發火了,連忙說:“萬教授,不是我不提什麼要求,而是現在只是拿出樣品來,所以無需考慮實際生產。如果光靠我們現在的裝置,我就是提了再多的要求,你們也做不到。何苦呢?而解決晶片製造,正是我在做的事情,現在才正在籌備階段,八字還沒一撇,能不能順利解決,也還未知,所以沒有必要那麼高調,嚷嚷得全世界都知道!”
他的這個答案,萬洪還是認可的。
國內的光刻機、晶體外延生長爐等關鍵裝置製造能力的確有限,公司要考察了國內的具體制造工藝,才能有所針對的拿出一套提高積體電路生產的合理方案來。現在考慮最終定型的微處理器產品關鍵工藝,的確屬於無的放矢,浪費表情。
萬洪走了,既然最終定型生產工藝暫時不需要他考慮,那他就只需把微處理器設計圖紙,化為試生產樣品就行了。
說起來這也不是簡單的事。
他首先要布圖,將電路圖轉化為掩膜,在矽晶片上塗抹光刻膠後用紫外光製出電路圖,用物理和化學方法沉積生成電路、電晶體、電阻等各種元器件。而且因為每次只能製造同一種元件,所以以上步驟要重複十次左右,每次都必須非常精確,保證各種元件連線正確。
此外他還要考慮很多東西。
比如這是樣品,那公司在定性時到底以品質為主還是以成本為主?萬一要求以成本為主,卻拿最佳品質樣品作參照,這個成本他是絕對降不下來的。如果以品質為主,那製造成本、批次製造數量也就不在他考慮之內,好材料、好裝置、複雜技工工藝等等,什麼好他就上什麼。
要求不同,製備的工藝也不同。用化學蝕刻難以精確控制,但要求低,成本低,能夠快速大批次生產。用離子衝擊,精度高,但裝置也貴、成本高……,等等這些需要考慮的要素還很多,可郭總又不給他一個總綱式的前提要求,全靠他自己判斷,這實在是有些難為人。
真發狠起來,實驗室少量製作CMOS積體電路他也不是做不來!
到時候公司要以這種晶片為標準,那他只有捲鋪蓋走人!
他和實驗室的同仁們經過討論,還是決定按照成本最最佳化、品質最最佳化、均衡型,一共試製三款共九枚處理器。因為處理器內含核心處理器和協處理器兩部分,核心處理器略小一點,協處理器稍大一些,大致等於佔了兩隻積體電路晶片尺寸,九枚處理器恰好佔用十八個晶片尺寸,正好將一片矽晶元利用完。
樣品製造並不需要多長時間,二十來天時間,他們就拿出了第一批九枚處理器,接下來就是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
樣品製造出來,這只是工作的開始,接下來還有緊張的測試工作。
他們要透過專用測試儀透過資料介面向處理器內輸入各種演算法,測試晶片各相關電路是否做出正確反應,要測試晶片各介面電路是否工作正常。整個處理器內大大小小的電路,他們都必須一一測試到位,不敢有絲毫疏忽。
基本的響應測試完畢,接下來是更加嚴格的圖形測試。他們要編制圖形程式,測試處理器對複雜資料的運算。這種測試,既有測試儀隨機生成的圖形,也有人工錄入的複雜圖形,還有透過程式運算產生的圖形資料,每一項都要求完全正確。如果有一項資料不對,他們都需要重新尋找原因,看是晶片製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還是電路本身設計問題,並及時修正。
一忙起來,萬洪就忘了別的事情。
在測試過程中,他們體會到了孕育一種新型處理器誕生的快樂。
這種新型處理器,世界上還屬首創,從來沒有過類似的產品,這種創造歷史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