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4/4 頁)
,即斯特凡的故事是否是一份有關朝聖的文獻。不過,斯特凡雲遊的兩個目的——一四五三年後離開淪陷的君士坦丁堡及運送聖骨,一四七六年後在保加利亞搜尋某種“寶貝”——表明他的故事至少是另一種典型的朝聖記錄。而且,斯特凡離開君士坦丁堡時是個年輕的修士,這意味著他的首要目的似乎是到海外尋找聖蹟。
另外,《紀事》有助於瞭解瓦拉幾亞的弗拉德三世(1428?—1476)生命中最後的日子。他通常被稱為弗拉德·特彼斯——刺穿者——或德拉庫拉。雖然與他同時代的幾位歷史學家記述過他與土耳其人的戰爭,以及他奪取和努力保住瓦拉幾亞王位的故事,但無人詳述他的死亡和下葬情況。斯特凡的故事肯定了弗拉德三世慷慨資助斯納戈夫修道院,重建其教堂。他有可能要求下葬於此,以符合整個東正教世界的慣例,即機構的建立者和主要捐助人安葬在本地。
《紀事》中的斯特凡聲稱,弗拉德於一四七六年造訪該修道院,那是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年,也許是他死前的幾個月。一四七六年,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嚴重威脅弗拉德三世的王位。約一四六年以來,雙方就斷斷續續地打仗。同時,一些貴族也在威脅他的地位,一旦穆罕默德策劃再次入侵瓦拉幾亞,他們就準備策反。
如果《紀事》所載準確的話,弗拉德三世造訪了斯納戈夫,但沒有留下記錄,因為這很可能對他本人相當危險。《紀事》提到,弗拉德帶著財寶來到修道院,他是冒著極大的危險這麼做的,這表明他與斯納戈夫的關係對他來說十分重要。他一定充分意識到土耳其人和當時他在瓦拉幾亞的首要競爭對手巴薩拉伯·拉奧塔經常威脅到他的生命安全。弗拉德死後,拉奧塔曾在瓦拉幾亞短暫執政過。既然到斯納戈夫在政治上於弗拉德三世而言無甚意義,那麼他去那裡應該是出於精神上的或個人方面的考慮,也許他打算把那裡作為他的永久安息之地。總之,撒迦利亞的《紀事》確認了他在生命即將結束時尤其關注斯納戈夫。
弗拉德三世的死況很不清楚。互相矛盾的民間傳說和粗製濫造的研究結果更使它變得撲朔迷離。在一四七六年十二月末或一四七七年一月初,他很可能在瓦拉幾亞遭到土耳其軍隊的伏擊,在隨後的戰鬥中被殺。另一傳統說法是,他爬上一座小山以便更好地觀察正在進行的戰鬥,結果他的手下把他誤認為土耳其軍官,殺死了他。另一個類似的說法是,他的一些部下一直在找機會暗殺他,以懲罰他那世人皆知的殘酷。探討其死亡的大多資料一致認為弗拉德死後遭到斬首,他的頭顱被帶到君士坦丁堡呈給蘇丹穆罕默德,以證實除掉了一個勁敵。
按照斯特凡的故事,不管弗拉德是死於以上兩種情形中的哪一種,他肯定還有一些人仍忠實於他,因為他們冒險把他的屍體運到斯納戈夫。人們一直相信,那具無頭屍體就埋在斯納戈夫教堂的聖壇前面。
如果流浪者斯特凡的故事可信的話,弗拉德三世的屍體被秘密從斯納戈夫運到君士坦丁堡,再從那裡運到保加利亞一座名叫斯維帝·格奧爾吉的修道院。這次飄泊,以及修士們先在君士坦丁堡,後在保加利亞尋找“寶貝”的目的何在,尚不清楚。斯特凡的故事宣稱,這一財寶將使“這位國王的靈魂早日得到解救”。這說明,那位修道院院長認為這麼做是基於宗教意義上的必要性。也許他們在君士坦丁堡尋找某個沒有被羅馬天主教和土耳其佔領者注意到的聖物。如果發生這些情況:遺體在斯納戈夫被殘毀,或人們為預防吸血鬼出現而殘害屍身,或者當地村民將屍體帶走,那麼這位修道院院長也許亦不願為此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