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不一樣(第1/2 頁)
空氣中瀰漫著中草藥的味道,與濃濃的血腥味混在一起,有些令人作嘔。傷員的慘叫聲不斷響起,滿身血汙的大夫和青壯往來穿梭,罵聲、慘叫聲、呼喊聲夾雜在一起,讓人不由得頭昏腦漲。
武知縣捏著鼻子看著天井中架著的幾口大鍋,大鍋中熬煮著繃帶和藥材,一些穿著素白衣衫的青壯不停的用大棒在鍋裡攪著,將煮好消毒的繃帶晾在一旁木架上,不斷有照料傷兵的衙役和士紳奴僕跑來取走晾乾的繃帶送進右側的廂房之中,隨即便是一聲聲慘叫和呻吟聲響起,那是給傷兵療傷的大夫正用針線將傷員的傷口縫合,之後再用鹽水消毒、綁上繃帶。
武鄉義軍缺乏麻醉的手段和藥物,縫合傷口時只能讓健壯的青壯按住傷員四肢,讓大夫強行縫合,針扎的劇痛讓這些傷員痛不欲生,不時有人嚷嚷著:“殺了俺吧!殺了俺吧!”聲音刺耳而淒厲,讓武知縣不由得捂住耳朵。
那些治療的大夫也有不少經受不住傷員慘烈情況的,當作手術室的廂房外臺階上坐了一排滿身血汙的大夫,有的臉色鐵青發白、有的不停嘔吐、有的渾身發抖、有的傻了似雙眼無神呆坐著。
如今全世界的軍隊都是“一次性軍隊”,士兵戰場受傷之後得不到良好的護理和醫治,大多會被拋棄,在傷病中痛苦的死去,就算僥倖活下來,基本上也會因為缺乏妥善醫療和護理而落下殘疾,在這個時代,與等死也沒什麼分別了。
一直到十九世紀拿破崙戰爭時期,現代軍醫制度和護理制度逐步成型,“一次性軍隊”才逐漸成為了歷史。
華夏早在宋代就有成體系的軍醫制度,到了明代,京營中常設醫館藥房,由太醫院派駐醫官醫士,各地衛所則在正兵之外加募醫士,或奏請太醫院加派醫官。
但到了朝代末年,什麼規矩都成了一紙空文,軍中貪腐成風,又怎麼可能不在藥材醫官上動手腳?武鄉百戶所就已經十幾年沒有專門的醫士了,待綿正宇接手百戶之後,吳成才在武鄉城裡請了個大夫常駐,義軍起事之後才開始建立自己的軍醫制度,武鄉義軍的軍醫大多幾個月前還只是村野大夫,手下的醫士也是新挑選沒什麼經驗的菜鳥,就這,還遠遠不夠用。
沁源之戰武鄉義軍徵募了城內大部分大夫臨時充任軍醫,大部分人治療感冒咳嗽之類的小病沒問題,但處理縫合鮮血淋漓的傷口、面對生死之間掙扎的傷員,不少人心裡受到一波波的衝擊,能堅持著沒有逃跑,已經算是醫者仁心了。
武知縣長嘆一聲,放眼看去,院中有不少受了輕傷的軍卒和流民在幫忙搬運藥品、熬煮繃帶,武鄉義軍並沒有只救助自家的軍卒,城內青壯民壯和社兵百姓、流寇的流民戰兵都在儘量搶救,每日都是一大車一大車藥材運來,似乎根本不心疼錢糧。
武知縣皺了皺眉,離了天井,轉進後園之中,後園是傷員安養的地方,各個屋子都住滿了傷員,園子裡也搭著密密麻麻的草棚和草床,呻吟聲不絕於耳,穿著素白衣衫的醫士往來穿梭。
武知縣穿過人群,走進最中間一間大屋裡,這裡是受傷的將官和重傷員安養的地方,比較寬敞,有專人照料,武知縣繞了一圈,找到了武紹所在的床位,還沒掀開圍著床位、用白布做成的簾幕,就聽見武紹在裡頭大吵大鬧:“滾!老子才不讓針扎!感染就感染!老子命大能挺過去!總好過扎個十幾針的苦!”
武知縣頓時氣不打一處來,掀開簾幕衝進去就給了武紹腦門一巴掌:“蠢驢蛋!刀都捱了害怕針?再說,若不是你稍好些就瞎蹦躂,這傷口又怎會繃開?又怎會再挨這針扎?自作自受,自己受著!”
武紹見了武知縣,唯唯諾諾不敢說話,幾名醫士趕忙替他縫合傷口,武知縣嘆了口氣,坐在床邊:“你說你,拼什麼命?要是真戰死了,阿舅如何向你父母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