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部分(第3/5 頁)
應物兩個牛人,堪稱是潛力無限、如日中天,這叫胡家產生了畏懼之心,透過商輅傳話就是變相服軟了。
說實在的,如今方應物志在廟堂,眼裡哪還在乎胡家這點小恩怨?便對商輅道:“胡老先生實在多慮了,學生我身上畢竟也有胡家的血脈,怎會有怨懟之心?”
從倦居書院出來,方應物長嘆一聲,在牆壁上題詩一首道:“白頭歸老荷君恩,一代勳名眾所尊。自古年華稀七帙,本朝科甲重三元。海中仙子長生籙,洛下先生獨樂園。怪見臺光映東壁,郎官又侍紫微垣。”
此後方欽差回到縣城稍作整頓,便啟程返回上花溪村。
本來方應物打算輕車簡從,叫上王英和方應石作陪即可,但王英卻竭力勸道:“秋哥兒你想錦衣夜行麼!”
沒奈何,方應物只能喊上所有隨從,浩浩蕩蕩向縣城西門而去。才剛出了縣城,王英便大驚小怪的叫道:“西門外牌坊多了一座!”
方應物下了轎子看去,他印象裡縣城西門外大道上應該有五座牌坊,現在卻有六座。仔細看多出來的那座嶄新牌坊,上書四個大字——父子進士。(未完待續。。)
ps: 方其道就好像是個民國小名人啊。。。還真如有巧合純屬雷同。
第五百章 入駐蘇州
對於回花溪村的事情,王英和方應石兩人比方應物還積極。方應物看著興高采烈的王英和方應石,心裡默默吐槽,其實真正想衣錦還鄉的是你們罷。。。。。。
對於數年來享受過無數高光時刻的方應物而言,並沒有什麼衣錦還鄉的心思,他用得著在族人面前顯擺麼?但是在與世無爭的山村裡,倒是收穫了難得的安逸時光。
在這裡,沒有那麼多的繁雜政務需要他經手,沒有那麼多複雜的人際關係等著他處理。一般鄉親由於地位懸殊,也不敢來打擾他,所以非常清靜。
上花溪村還是那樣子,只有兩處明顯變化,一是宗祠明顯新修過,牌匾也掛上了不少。方應物本人也上了牆,成為方家三百年來的第二號成功人士,在牆上激勵著後代子孫們。
方應物指點道:“我們村並不富裕,這樣做太破費了,還不如用來讓童子讀書。”
老族長陪笑道:“不破費,是我做主把你們父子名下的田租拿出來修祠廟,想必你們父子也不差這點錢糧了。”
方應物這才想起,他們父子名下還有一兩百畝地,都是鄉親為了免稅投到他們父子名下的,名義上每年還要給他們父子交點租子。敢情翻修祠廟,用的是他們父子的錢,這是被捐款啊。。。。。。
第二個大變化,就是後山樹林中那座小木亭也被新修過,還建了一圈籬笆圍住,亭子裡放了一個香爐。
老族長解釋道:“附近十里八鄉的讀書人經常來這裡聚會啊。說是要借一借文氣。”
對此方應物唯有苦笑,這小木亭是七年前自己一時心血來潮。特為裝逼而修建的,沒想到現在成了族中勝地。
在山花溪村靜靜住了十來天。方應物又出山了,隨後他再次去倦居書院拜訪了商老師。
此時方應物和商相公心裡都明白,這次九成九是他們之間最後一次見面了。依依惜別之後,方欽差便離開了淳安縣,前往蘇州府繼續履行欽差職責。
閒話不提,卻說方應物一行再次進入運河北上,半個月後抵達蘇州。在楓橋這裡轉了個彎,從大運河轉入上塘河,然後便來到了天下最繁華的地方。
是的。這裡就是大明朝經濟最發達的地方。向兩岸望去,人群如蟻店鋪林立,數不清的富貴說不盡的風流。穿過這十里紅塵,位於蘇州城西北的閶門進入了眼簾中。
閶門外碼頭上,靜立著數十人,為首者是一位四十餘歲的中年官員,從胸前補子圖案來看,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