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3/5 頁)
至不同的文化中還出現了完全相同的意象,例如,子宮被比作易碎的罐子(需要保護),女人被比作馬兒(需要勇猛的男人來騎),或者女人被比作母雞(需要公雞做她們的代言人)和食物(男人是貪婪的食客)。
除這些明顯的相似之處以外,諺語當然也反映出了文化的差異。例如,盛行嫁妝風俗的文化中,女兒多是種災難,但在要為新娘備彩禮的社會里,女兒和兒子都不可少,而女兒多又會導致複雜的情感。各地因情況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觀念。例如,在經常發生乾旱的地區,水的寶貴价值為人們所稱讚;在受到飢餓威脅的地區,豐滿和肥胖被當作一種迷人的奢侈而為人們所看重;在飽受冰天雪地寒冬之苦的地區,一堆溫暖的火、一雙溫暖的手或一條溫暖的毯子就很重要。筆者發現,亞洲有關花的富有詩意的諺語比歐洲多,非洲關於食物和食物匱乏的諺語也比其他地方多。在阿拉伯世界和亞洲的###國家裡,有關面紗的諺語很常見,但在歐洲和南北美洲卻非常罕見——以上只是其中一些例子而已。
雖然總的來說各地的地理和文化差異發揮著作用,但一些相似之處也相當突顯,尤其是那些規定和限制。這些規定限制五花八門,數量眾多,遍佈世界各地,而且全都要把女人侷限在界限分明的性別空間裡。這種限制與男性的那種不安全感有關——只要一提到女人懷孕,他們就會擔心自己是否是孩子的親生父親。在諺語中,女人的體力、工作能力和忍耐力以及她們所能給男人帶來的好處和她們的權力,所有這些都使得人們採取措施,甚至不惜動用暴力,意在阻止女人在生活中謀求發展,因為這種發展既不會讓女人順從聽話,也不利於女人主動完成家中煮飯和清掃的活兒。要求女人剋制的建議與向男人傳達的資訊背道而馳,針對男人的資訊全是鼓勵男人們到公共領域甚至整個世界去幹一番事,去自由闖蕩。諺語所謂的 “離經叛道的”女性行為也通常被打上了“壞”的烙印。
令人吃驚的是,一些諺語集將許多有關“女人”的諺語單獨列為一類。其中,那些有關女性負面品質和嚴格不變的角色模式的諺語佔了相當大一部分,甚至關於母親的諺語也一成不變地對母親歌功頌德。諺語中大部分對女人的評論不是從男性的角度出發,就是為了捍衛男性的特權和利益;而從女性角度出發去評判男人的諺語卻非常罕見。'84'
為什麼批評女性——尤其是妻子的諺語如此之多呢?心理學家認為,女人可以孕育和生養孩子,這一生理規律對此有著重要影響。在幼年時期,男孩們把母親視為照顧和看護他們的人,因為在照顧孩子這方面女人承擔的責任比成年男人多得多。為了要“成為男人”,男孩們首先要學會“不成為女人”、不依賴女人。男性需要掌握控制權,這要歸因於兒子在幼年時期對強大母親的強烈依賴,因為隨後的社會交往給這些小男孩們施加了巨大的壓力,使他們成為堅強的“男性”,這可能會使得他們必須鄙視女性的活動,重視優越的男性角色,這一點在男性佔據顯著優勢的社會尤其明顯。這種必須要“毀掉”女人的需要被誇大了,許多諺語也承認這一點,甚至還有一則西班牙語諺語警告男人們,不要把所有這些可怕的侮辱一下子全發洩出來:“當你'輕蔑地'談論女人時,想想自己的母親吧。”確實,正如我們所見,像這樣有關女人(尤其是妻子)的諺語與有關母親的諺語通常大不相同,這一點頗令人驚詫。顯然,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母親在兒子幼年時期的所作所為。'85'
。。
一 把女人比做物品(11)
筆者經常被問及:諺語中難道沒有與男性看法相抗衡的女性看法嗎?正如我們所見,本書中確實出現了一些這樣的諺語,但它們實際上只佔非常非常小的少數。女性的聲音通常被壓了下來,而且不管這些聲音來自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