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法正打探劉備隱私(第1/2 頁)
龐統的這次怪異舉動,其實是劉備提前刻意安排的。
劉備知道自己上次在言語上對法正有所不滿,法正當時也不太高興。
雖然隨後劉備又說了很多甜言蜜語,當時也把法正給哄開心了,但他依然有些放心不下。
法正這個人心思太重,劉備不確定他會不會記仇。
如果他惦記著報復劉備,這裡又是益州的地界,那劉備可真是防不勝防。
於是劉備便在慶功宴之前,跟龐統說,讓他故意頂撞自己,兩個人當著大家的面兒鬧得不歡而散。
這樣一來,法正就會找回心理平衡。
原來劉備並不是光對你法正一個人埋怨,對其他人也一樣,甚至還更厲害。
劉備跟龐統也沒商量具體怎麼說,於是便臨場發揮了起來。
所以在表面上看來,他們之間的爭執實在是莫名其妙,似乎是龐統在那裡無理取鬧。
法正給劉備深入淺出地講大道理,劉備感到很滿意,說明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讓法正不再記他的仇了。
同時劉備也感到很可笑,因為法正跟他說的那些,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一方面,所謂道理,只是有權有勢之人對無權無勢之人講的東西。
一個普通的草民,他又怎麼可能跟縣令去講道理?
一個小小的縣令,他又怎麼可能跟皇帝去講道理?
而反過來則不然,一個縣令經常會跟草民去講道理,一個皇帝經常會跟手下的大臣講道理。
當然了,一個縣令也經常會跟草民不講道理,一個皇帝也經常會跟手下的大臣不講道理。
但無論是縣令管轄的草民,還是皇帝手下的大臣,都只能忍氣吞聲、逆來順受。
由此可見,道理並不是誰都能講的,講道理是一種權力,是身份地位高的人對比他身份地位低的人的一種權力。
劉備顛沛流離了大半輩子,一直都是寄人籬下。
當年在徐州,呂布就不跟他講道理;後來到了豫州,曹操也不跟他講道理;再後來到了冀州,袁紹又不跟他講道理;隨後到了荊州,劉表還不跟他講道理;最後到了揚州,孫權、周瑜更不跟他講道理……
他早就習慣了忍辱負重、包羞含詬的生活,也深深地知道,在實力不足的情況下,是沒有資格跟別人講道理的。
雖然劉備現在的身份地位比龐統高得多,龐統也是他的屬下,但劉備仍然不具備跟龐統叫板的實力。
劉備需要龐統來給他出謀劃策,若是沒有龐統的話,他會遭受很大的損失。
劉備得罪了龐統,龐統也可以另尋明主,到時對劉備來說,還是一種損失。
這些道理劉備早就心知肚明,並不用法正來點撥。
另一方面,就是關於取得一點小成績,不能沾沾自喜、得意忘形。
這個毛病,劉備就更不可能犯了。
這些年來,他一直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謹小慎微、謹言慎行,他知道如果稍有半點行差踏錯,便會萬劫不復。
現在天下各路諸侯之中,曹操的實力最為強勁,也是劉備的死對頭。
孫權與劉備雖然結成了聯盟,又結成了親家,但卻始終都是貌合神離、爾虞我詐。
如今劉備又與劉璋撕破了臉皮,最後還不知道會鬧成什麼樣兒。
可見劉備的敵人還有很多,而且每個敵人都不容小覷。
所以他根本不敢有半點的鬆懈,更不會因為拿下了一個小小的涪城,就喜不自勝、得意忘形。
雖然劉備覺得法正很幼稚,竟然還敢給老江湖講做人的道理,真是令人捧腹,但卻還是表面上裝出一副大夢初醒的樣子,這也讓法正感到十分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