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4/4 頁)
了明晰的認識,就開始對自己的現狀感到不滿:堂堂大清朝的皇帝,為了求見自己的姨媽,不得不在頤和園跪候懿旨,有時候甚至還得給李蓮英等太監行賄,否則不知道要跪到什麼時候。這是何等的屈辱?後來慈禧雖然讓他親政了,但是有名無實,光緒帝實際上並沒有獲得多少權力,不說別的,單說人事任免權,光緒只能任免六品以下的官員(所以給康有為的官職也就只是六品),而真正的實權仍然掌握在慈禧手中。
他們都在怎麼想(2)
甲午戰敗,給了光緒極大的刺激,他意識到國家的興亡對自己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責任。就這樣,對國家的責任感、對自己沒有實際權力的失落感和長期以來受到慈禧管制的壓抑感綜合到一起,使得他對於號稱能幫助自己擺脫這一切的變法維新活動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對於真心想幫助他獲得一個皇帝應有的地位的人…康有為等維新派,他也給予了極大的信任。
而政治鬥爭經驗的缺乏、長期壓抑一旦爆發的逆反心理狀態,使他在變法過程中表現得急躁冒進,不顧一切,恨不能把中國幾千年根深蒂固的傳統頃刻間就掃蕩乾淨,從而建立起真正屬於他的新國家。
這就犯下了致命的錯誤,在中國這樣一個如此傳統保守的國家,進行改革本來就是一件很艱難的事,再這樣不講究鬥爭策略,失敗簡直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說,年輕人常見的頭腦衝動、缺乏經驗和光緒帝長期受壓抑一旦釋放的逆反心理結合起來,再加上只有虛名沒有實權的現實情況,導致了光緒帝最終變法的失敗。
接下來再談談康有為。正如前兩節所說,康有為是一個典型的書生、學者,他的思想在當時驚世駭俗,他的學問也具有很強的開創性,可以說,如果單從學者的角度來說,他是一個成功者,為當時中國的思想解放和啟蒙作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康有為的悲劇在於,他並不僅僅滿足於做一個學者或者思想家,他還想建功立業,青史留名。之所以他會產生這樣的想法,無外乎兩點:一是傳統中國知識分子的治國平天下夢想在康有為頭腦裡還是很有地位;二是中國對外喪權辱國的現狀使他覺得現實的變革比思想領域的開創更有價值,更加急迫。基於這樣的個人野心和對國家的責任感,康有為開始謀求現實政治權力,然後推行自己的變法救國策略。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康有為還是表現出書生氣的一面:不切實際、盲目求快、目光短淺、想法幼稚。他沒能看清當時皇帝只是傀儡的政治局勢,不知道變法能否成功取決於慈禧太后對變法的態度,而只是從國家正統理論出發,認為太后應該真正歸政給皇帝,然後由皇帝來出面組織改革。等到光緒對他的變法產生興趣並給予信任之後,康有為更加堅定了自己這種幼稚的信念。變法真正開始之後,也是他急功近利,慫恿光緒進行激進的改革,企圖一夜之間變法成功,國家富強,他自己也功成名就,成為國家的精神領袖。康有為在受到光緒賞識,自己最為風光的時候充分顯示了中國知識分子得志時候的趾高氣揚:一日榮祿與康有為在宮中相遇,兩個人短短的對話簡直就是一段精彩的戲劇臺詞:
榮祿:以子之大才,亦將有補救時局之術否?”
康有為:非變法不能救中國也。”榮祿:固知法當變也,但一二百年之成法,一旦能遽變乎?”康有為:殺幾個一品大員,法既變矣!”(蘇繼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