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第3/4 頁)
內此時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照著幾年前南粵軍管理濟南城時的規矩,無數佩戴著各色標誌的人組織著從各地流進濟南府的災民和乞丐打掃衛生,清理垃圾。其實這些事情,原本大明各地官府都是有成例的,如何進行道路修整、溝渠疏通,垃圾清掏都是有著具體規定的,有專門部門管理。著名勞動模範朱元璋同學甚至還規定沿街撒穢與亂倒垃圾,要枷號一個月發落,在萬曆年間,在諸多西洋傳教士筆下,大明的城市管理不亞於天堂一般。
但是從眾正盈朝的天啟年間起,隨著國家財政的一步步崩壞,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環境一天天變壞,每逢大雨,便水漫全城。泥濘難行。每逢天晴乾旱,便塵土飛揚,蠅蚋紛飛。
城內原本的居民被重新編制了保甲,五戶一甲,五戶聯保,一家有事,其餘四家同罪,五甲為一保。知情不報者同罪,舉報者有功,如此一來,原本趁亂在城內潛伏的不少聞香教、天理教、紅槍會之類的暗樁、香堂之類的機構,便被急於立功、洗脫自己的鄰居們舉報了。
從山東各地流進濟南的流民與乞丐在城內各街道上揮汗如雨,將兩三年來積存下來的垃圾渣土一車車的清理出去。不住的從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中傳出些不和諧的聲音。
“丟那馬!老子上次從濟南北上京城的時候,可是把這裡打掃的乾乾淨淨的交給了接防的官兒,這才多久,又給禍害成這個德性!”
“算了。老洪,這些官就是這樣,哪裡都一個德性。廣州不也是一樣。那裡主公管理之前,不也是亂糟糟的?你看現在?!”
“哈!你們兩個傢伙還說。都這麼老的資格了,如今還是哨長,還好意思罵別人?”
“我老洪要不是讀書不好,始終不能夠認識那麼多字,營官早就當了!”
旁邊的流民們臉上帶著憨厚的笑容,聽著幾個頭目互相之間的調侃逗趣,雖然這幾位頭目的話有些難懂,但是幾天的相處下來。卻讓這些流民心中明白,這幾位都是臉噁心善之人,拿他們當人看,當自己人看。
這些人因為戰亂,流離失所,到了濟南因為無人收容,他們只能睡在兩旁的屋簷底下,在這冬天,等待他們的命運無非是凍餓而死或是淪為盜匪。大明曾設各樣的養濟院、飯堂、又開設粥廠,為饑民發放錢米。援助醫藥,埋瘞棄屍等,不過顯然賑恤能力嚴重不足。救濟只是杯水車薪。
“咱們祖上有德,伯爺偏巧這個時候到了濟南。”
災民們早就得到了訊息,他們或是被送到各處的田莊,成為寧遠伯的佃戶。或是被送到登州府、萊州府,從那裡上巨大的海船,送到南中去開荒。辛苦幾年下來,咱們也是可以有幾十畝上好水澆地的地主了。有人暗自憧憬著南下墾荒的美好前景。
要是他們知道,如果被送去了十州或者是若水道長口中所說的殷商遺民之地的話,區區數十畝土地又算得了什麼?
這些日子。幾乎每隔幾天就有一批難民經過稽核甄別之後,編成隊伍。歡天喜地的出了濟南,往膠東等地去了。
“主公。這些日子,我們一共往膠澳等處港口送去了將近十萬人口,大多數是整戶的人家,少數是些孤寡之人,婦孺之輩。”
德王宮改成的臨時行轅之中,守漢正斜靠在花廳的羅漢床上,聽著幾個手下人向他彙報這些日子的進展情形。
到山東的目的,一是為了剿滅這裡的教匪、流竄的清軍,阻斷他們可能與農民軍之間形成的聯絡,二是為了山東的人口,還有各處農莊出產的棉花。
“除了人口之外,運走的大宗貨物便是棉花。”為首的奏事之人也正好提到了這看上去不起眼,但是卻可以砸了南中不知道多少人飯碗的東西。
照著南粵軍的規定,每一個往膠東去的難民,都要至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