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第3/4 頁)
上,墊著厚厚的暖褥。
但是在被俗稱為吏部天官的鄭三俊看來,卻是如坐針氈,心中感覺寒氣逼人。
他靜靜坐著,面前的檀木書桌上,放著一盞茶水,久久不喝,裡面的茶水早已冰涼。
書房的火夾牆與幾個精緻的炭火銅盤,似乎都不能驅趕他的寒冷。每動一下,似乎都有透骨的寒氣襲來,令他不得不裹緊他身上的狐裘大氅。
但是,每裹緊一次,卻又有如針扎一般,讓人極度的感到不舒服。原因很是簡單,鄭天官的這件玄狐大氅,那是他的門生弟子送上的炭敬。從朝陽門外隆盛行的鋪子裡花了一萬銀元購得的上品。
原本被他十分鐘愛的這件大氅,今日卻讓他十分的厭惡。想起今日朝堂之上的事情。再想想這件大氅卻是從李守漢的店鋪之中購來,這如何不讓他心中厭煩?
“今天的事情,你們御史臺做的著實孟浪了!”
鄭三俊一雙眼睛冷冷的望著坐在對面的都察院御史們。都察院便是他口中所稱的御史臺。文雅一些的稱呼則是所謂的柏臺。設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僉都御史,正四品。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共一百餘人,專司糾劾百司,辯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構黨、作威福亂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貪冒壞官紀者,劾。凡學術不正、上書陳言變亂成憲、希進用者。劾。遇朝覲、考察,同吏部司賢否陟黜。大獄重囚會鞫於外朝,偕刑部、大理寺讞平之。其奉敕內地,拊循外地,各專其敕行事。十三道監察御史主察糾內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內兩京刷卷,巡視京營,監臨鄉、會試及武舉,巡視光祿。巡視倉場,巡視內庫、皇城、五城,輪值登聞鼓等事。
“是!大人教訓的是!此事學生等確實不曾和總憲王大人請示。”
今天的事情雖然只是丟棄了一個小卒子。將一個七品職銜的監察御史丟了出去,但是從多年來文官集團把持朝政,打壓武將和勳貴宦官勢力的習慣來看,這無疑是大大的丟人。
但是,更加惱火的是,眼下京城裡的這群勳貴們,越發的加快了和他們的南京親戚們的交通合作,聯絡愈發緊密。隱約有奉李守漢為主,來與文官集團、江南集團對抗之事。
這才是最要命的事情!
在場的這些人大多都是與東林和江南勢力關係密切之人。其中不乏家中本身就是江南巨室的。
“用章兄,事已至此。且息雷霆之怒,看看我等下一步該如何。切切不可令武人藩鎮之禍再現於大明瞭!”
鄭三俊的前任,原吏部尚書李日宣,與他隔著黃花梨條案並坐,
李日宣緩緩開口,語氣雖然平淡,然那內中的話語,卻暗藏掩飾不住的怒火。
眼前的鄭三俊,也算官場老將,池州建德人,崇禎元年,曾為南京戶部尚書兼掌吏部事,八年正月,為刑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崇禎十一年,有盜穴工部垣,三俊擬經典,帝怒奪其官,朝臣疏救,乃許配贖。
他為人慎重,特別罷官後又再次復出,只是身在局中,往往由不得自己,便如崇禎十一年那場禍事,他有心重判,只是各方面求情,讓他遲疑了,結果給自己帶來禍端。
“你我之間,便是有些門戶之見,政見不同,然皆君子之爭。不論何人在位,皆是為了大明國朝。只是,學生眼中須見不得武人勳戚閹宦等輩橫行於廟堂之上!”
“砰”的一聲巨響,他重重拍在眼前案几上,兩杯茶盞,都是咣咣咣的跳動不停。
“晦伯兄有何高見?”
鄭三俊神情頗為玩味。李日宣口中的武人勳貴閹黨,毫無疑問的,指的便是李守漢李伯爺。朝中的重量級人物之中,也只有他恰好具備了這三種身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