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部分(第4/4 頁)
富豪都認為楊星的崛起不以為然,認為他不過是個在合適時候靠運氣異軍突起的年輕人罷了,後來更是機遇巧合連續得到兩任總理的青睞,才取得如今的成績,換一個家世和身家都比他強的人來搞,說不定比他幹得還好。
但直到此刻看到他一呼百應,召集近百位民營企業家來到西部投資頁岩氣的開發場面,再想想不少富二代官二代坐擁各種資源還不是一塌糊塗,才明白楊星的成功不是僥倖得來的。他和那些香港和臺灣本土富豪不同,儘管他現在集團總部設在香港,一半以上業務在海外,但他長在紅旗下,發家於中原大地,成名在上海灘,先天上贏得了國內企業家的認同,現在看他已穩坐國內民企第一人的位置。
這幾年他率領中星資本在海外和三井、梅隆集團等鬥得不亦樂乎,還能穩步擴大世界各地市場份額,是為數不多具有國際視野和經營才幹於一身的企業家。最關鍵是他開始創業還沒到二十歲,今年也不過才過而立之年,比起華人圈子中大部分富豪的兒子輩都要年輕得多,可謂是前程遠大。只要不發生類似暗殺這樣的意外事件,實在看不出還有什麼能阻擋他將來登上世界商界巔峰。寧負白頭翁,不欺少年窮,何況他現在就是大富翁,因此國內政治勢力以往對他的覬覦之心收起了大半,改為巴結和借光了。
這一點讓國內那些有些自傲的官員很不習慣,以往接見民企老闆還能打些官腔顯示一下優越感,如今卻要熱情招待這些老闆們,對於楊星,更是要拿出阿諛拍馬上級的功夫才行。讓楊星頗感無奈,也只好彬彬有禮的回禮。現在可不是他得志便猖狂的時候,由於國外經濟已是驚濤駭浪,只有中國和香港憑藉救市計劃脫離了大漩渦,成為為數不多的經濟避風港。
目前來看這一波金融海嘯比起真海嘯來持續的時間只怕要長得多。隨著貝爾斯登投行的被收購,整個華爾街都陷入山雨yù來風滿樓的不安情緒中。由於市場流動xìng缺乏的壓力不斷增大,各大金融機構的業績都亮起了紅燈。為了解困。美、英、法等西方國家首腦近一段時間不停磋商,想找出一個合適阻止危機的應對辦法。英國首相布朗和法國總統薩科齊提出要提高金融市場透明度,敦促國際主要金融機構實行大幅改革。美國財長保爾森則敦促國會盡快透過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並提交一關於金融改革議案。要求加強對特大金融機構的監管,可這畢竟屬於長期見效的辦法,緩不濟急。
作為西方金融核心的美聯儲這時也慌了手腳,除了屢屢進場花成百上千億美元救市,並透過定期證券借貸工具向一級交易商提供了750億美元公債外。就是再次宣佈降息75個基點,並暗示將繼續降息,直到降到零利率為止。
而美國聯邦住房金融委員會則允許美國聯邦住房貸款銀行系統增持超過1000億美元房地美和房利美債券,英國央行和瑞士央行聯袂注資向市場注資500億美元等,只是市場信心的失去讓這些應急措施只能提振市場一段很短的時間,而次貸和歐債危機造成的窟窿似乎變成了一個無底洞,無論多少錢投進去都填不滿。
2006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次對次貸危機造成的損失作出評估。宣佈全球因此失去的財富高達1萬億美元。此時曾經赫赫有名的大型跨國金融機構中。除了星富銀行高調宣傳盈利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首季度盈利超過20億美元(大部分來自私有化)外,沒有一家跨國銀行表示自己在次貸危機中毫無損失。
而且除了海嘯大漩渦中心的美歐意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