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5 頁)
參與合作的技巧(1)
“讓我們從頭開始,”我說,“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總要千叮嚀萬囑咐地幫他們, 我們總是常常囑咐他們洗手、刷牙、吃青菜、按時上床之類的事,教導他們跟人說話時記得說‘請’和‘謝謝’等。”
“我們還要常常告誡他們不允許做的事,諸如別爬桌子、扔沙子、打架、吐口水和咬人等。”
“我們盼望著他們到青春期的時候,該學的都學到了。但令人洩氣和惱火的是,我們發現自己還得囑咐他們做這做那。 當然,我們的孩子不再咬人和爬桌子了,但多半兒還需要被提醒做作業、幹家務、吃得健康、定期洗澡、睡足覺、按時起。我們仍然得提醒他們哪些是不該乾的事兒。‘別用你的袖子擦嘴。’ ……‘別佔著電話聊天。’ ……‘別用那種腔調跟我說話!’”
“每個家庭都不同,每個家長各不一樣,每個青春期的孩子也不一樣。一天中有哪些事,你得囑咐青春期的孩子做或是不做?咱們從早上開始。”
大夥兒毫不遲疑地大聲回應道:
“我得保證他鬧鐘響了以後別再接著睡。”
“別不吃早餐。”
“別連著三天穿同一件衣服。”
“別霸著洗手間別人沒法兒進。”
“別因為又誤了校車第一堂課遲到。”
“別和妹妹吵嘴。”
“別忘了帶鑰匙和午餐費。”
“下午呢?”我問道,“你們的提醒單上還有什麼?”
“一進屋馬上給我打電話。”
“遛狗。”
“馬上做作業。”
“別吃垃圾食品。”
“我不在家時別讓異性朋友來。”
“別忘了練鋼琴(小提琴、薩克斯)。”
“出門前別忘了告訴我去哪兒。”
“別惹你妹妹。”
“現在是晚上了;” 我繼續,“還有哪些是孩子們該注意的?”大夥兒考慮片刻,隨之……
“別窩在你房間,跟家裡人呆會兒。”
“別打鼓似的敲桌子。”
“別那麼重坐椅子。”
“別整晚講電話,完成你的作業。”
“別整夜上網,去做完功課。”
“我叫你做事兒的時候,就同意一回。”
“我問你有什麼問題的時候,也搭理我一次!”
“洗澡別把熱水都用光了。”
“睡覺前別忘了戴矯牙器。”
“別熬夜,明早你會沒精神的。”
“光聽這些我就頭大了,” 羅拉評論道,“怪不得一天下來我疲憊不堪。”
“而且永遠沒完呢,”一個叫葛爾的女士加進來,“我總是追著我的兒子——督促著,催趕著,指揮著他們做這做那。這種情況在我離婚後就更糟了。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像個軍訓教官。”
“我不這麼認為,”邁克說,“我覺得你是個負責的家長,你做的正是每個父母都該做的。”
“但是為什麼,”葛爾嘆道,“我的孩子都不做他們該做的事呢?”
“我女兒覺得她該做的事,” 羅拉繼續,“是跟她媽媽對著幹。她為芝麻大點兒的小事跟我爭吵。我說,‘請把你房間裡的髒盤碗拿出來,’ 她就說‘別煩我,你老是找我的茬兒’。”
會場一陣騷動,大家點頭認可。
“所以,”我說,“對我們的孩子,有時候連最簡單最合理的要求也會引發小爭執、大戰爭。要更好地瞭解孩子的想法,就得從他們的角度來看問題。讓我們看看當我們用典型的辦法叫孩子做我們想讓他們做的事時,他們是如何反應的。假如我是你們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