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第二次鴉片戰爭(二)(第1/3 頁)
英法聯軍洗劫清朝相關事件過程,19世紀50年代,英、法、美三國曾在1854年和1856年兩次提出修約要求。當時清政府正被太平天國的內亂搞得焦頭爛額,無暇他顧,且滿朝文武不懂國際外交概念,對這些要求採取鴕鳥政策,一概拒絕。
“亞羅號事件”與“馬賴神父事件”:1856年10已,掛英國國旗的商船“亞羅號”涉嫌走私,水手被廣東水師拘捕,英國以此為藉口挑起事端。
同年2已,廣西西林知縣張鳴鳳認為在此傳教的法國傳教士馬賴是反賊,將其處斬,法國也以此為由參與其中。這兩件事成為了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1856 年9 月 17 日,英法代表巴夏禮等人在通州談判時提出到京後覲見皇帝並親遞國書的新條件,中方代表載垣等人認為此舉狂妄,9 月 18 日,僧格林沁將巴夏禮一行 39 人扣押,送往北京。
1857年12月,英法聯軍齊集珠江口,共計5600餘人(其中法軍1000人,英軍4600餘人;軍艦20餘艘),佔領廣州,併成立聯軍委員會對廣州實行殖民統治。
1858年,聯軍侵入天津城郊,清政府被迫簽訂《天津條約》。
1860年9月21日,在通州八里橋(距京師8公里),僧格林沁統帥清軍(包括3萬清軍、1萬蒙古騎兵和2萬步兵)對抗英法聯軍8000人。由於雙方在武器裝備、戰術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清軍傷亡2萬左右,而英法聯軍只有5人戰死,17人受傷。此役清軍戰敗,宣告了清朝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對外抵抗徹底失敗。
1860年10月13日中午,清政府迫於壓力向英法聯軍開放安定門,同時移交扣押人質。被扣押的39名人質中有18人生還,其餘的人質只有屍骸歸還。被囚人質的遭遇令聯軍產生了復仇的想法,英國公使額爾金認為圓明園是中國皇帝所獨有的,也是人質最初受到拷問和虐待的地方,只有毀滅圓明園才能使中國皇帝受到懲罰,於是決定透過毀滅圓明園來報復清政府。
這令聯軍產生了復仇的想法。英國公使額爾金認為圓明園是皇帝的夏宮,決定透過毀滅圓明園來懲罰中國皇帝,英國陸軍司令格蘭特支援這一決定,並致函法軍司令孟多邦,讓他予以合作。
接著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圓明園被燒燬之前全貌,圓明園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營建,包含圓明園、長春園和萬春園,統稱圓明三園,一度面積達到了將近400公頃圓明園佔地35平方千米,其中水面面積約140公頃(2100畝),合5200餘畝,相當於8個紫禁城的大小。
邊界在乾隆後期達到最大範圍,除了圓明園本園外,還包括長春園、綺春園等附屬園林,以及澄懷園等附屬花園。這些園林相互貫聯,形成一個龐大的園林體系。
擁有100多處景點,景緻豐富。比如著名的“圓明園四十景”,每一處景觀都獨具特色、風格各異。這些景點既有中式傳統的亭臺樓閣、山水園林,也有仿照江南水鄉景色建造的景觀,如“平湖秋月”等,還有充滿宗教元素的建築,如“方壺勝境”。融合了中國古代皇家建築的高超技藝和獨特風格。
園內有一些大型的建築和建築群,如位於圓明中心地帶的正大光明殿,是用於上朝理政等活動的政務大廳;還有規模最大的皇家祖祠鴻慈永祜等。
圓明園不僅是一座園林,還是一座收藏相當豐富的皇家博物館,收藏了大量的文物、珍寶、書畫、典籍等,代表了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精華。被譽為“萬園之園”,其規模和藝術價值在當時的世界園林中都處於頂尖水平。
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燬,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一道傷痛,這一事件成為了中國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