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4/5 頁)
慷慨激昂的氣勢一下就變焉了,臉紅。穿成這樣才敢上戰場,說出去多丟人。
楊改革親口聽袁崇煥解釋這“防箭衣”的製作方法。才終於明白為什麼在戰場上,被抵近攻擊的袁崇煥身上能“帶著”那樣多的箭了。
整個就是一個“草船借箭”的個人版。
這“防箭衣”確實也是牛B。要害部位用鎖子甲外罩,然後是皮甲,內部是棉甲,中間都用絲綢隔開。估計也只有這樣多層的甲,這樣多層的絲綢,才能讓箭“掛”在身上。也只能這樣,才能讓袁崇煥這個文人在戰場上身中數箭而沒一點事。
楊改革心裡想到:看來這次收穫不小,找袁崇煥做“防箭衣”是沒錯的,接下來就該是要推廣這種“防箭衣”了。
“袁愛卿,真是好膽。敢在這亂軍之中搏殺拼命,不簡單啊!”楊改革可是真心誠意的稱讚袁崇煥了。
“謝陛下誇讚,臣不敢當。”袁崇煥鞠了個躬。表示感謝。心裡美美的,得皇帝一聲讚美可不簡單。
……
“孫師傅,你說說,這種‘防箭衣’的效果如何?”楊改革看到孫承宗望著自己。覺得該讓孫承宗出出主意。
“啟稟陛下,其實,用絲綢防禦弓箭的傷害,古已有之,在我大明之前,據說成吉思汗的軍隊在打仗的時候就用數層絲綢纏裹身體的要害部位,為的就是防禦弓箭的傷害。”
孫承宗不愧是飽學之士,一番話,引古論今,說得頭頭是道。
“真的?古代就這種技術了?”楊改革又詫異了一把,明朝的古代,至少也是元朝了。元代以前就有“防箭衣”?
“啟稟陛下,是的。古語說,‘強弩之末,難穿魯縞’,說的就是這絲綢防禦弓箭的傷害有特效,據說,因為絲綢柔韌和箭頭一起進到肉裡,戰後非致命地方拔箭的時候容易的多,相反皮甲和鐵甲都沒有這個優點。”孫承宗不緊不慢的說道。
……
袁崇煥也奏到:“啟稟陛下,孫大人說的極是,這絲綢防禦弓箭傷害有特效。臣就是看了古書,得了絲綢能防禦弓箭傷害的秘密,才在我朝棉甲的基礎上再多加了幾層絲綢,這才敢上戰場的,否則,臣一文人,如何有膽量上戰場?”
“這……”楊改革終於明白,這古代,明朝的古代以前就知道用絲綢防禦弓箭的知識了。那樣不是說,自己要制這“防箭衣”,其實就是在現有的明軍“棉甲”基礎上多加幾層絲綢就可以了?做成錦甲,既輕便又有效?
想到這裡,楊改革覺得這是一個死衚衕,絲綢多貴,那是普通人能穿得起的嗎?所以,這防箭衣,也就高階將軍穿一穿。普通計程車卒,估計是沒有那個“本錢”穿“防箭衣”了。
想到這裡,楊改革覺得很失敗,鬱悶。一個研究的專案失敗了。但是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穫,自己以後和野豬皮幹架,可以多穿“很多層”的絲綢做的戰袍,這樣既輕便,又能有效的防禦弓箭的傷害。
楊改革看著這件“防箭衣”,也有了一絲的明悟!“重甲”,按照普通人的想當然,盔甲應該越重(zhong)越好。這樣才能有更好的防禦。其實,袁崇煥的“重甲”,應該讀作“chong”第二聲,【蟲字音】。這樣,就能很好的解釋袁崇煥“奈有重chong甲不透”,有數層“甲”組成的盔甲,當然可以用“重chong”字。也就是說,可能是某個戰場記錄員玩了個文字遊戲,字同,音義不同。重(zhong)字和重(chong)字的讀音不同,意義也不一樣,但是寫法一樣,這樣一來,別人還以為袁崇煥穿著很重很重的盔甲才沒被很多箭shè死。突出了袁崇煥的高大形象。實際上呢,袁崇煥鎖子甲(部分),棉甲,皮甲,絲綢,棉內衣等等用了很多層,這樣輕便又有效,這才在戰場上無事,也才能穿那樣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