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回 說前事在何年,連廊夜話(2)(第1/3 頁)
其實,李輕是獨自出走的,與現在的這個畢老先生毫無瓜葛。周乙現在叫李輕了,這也讓他安心,他確實叫這個名字,也是當年失蹤的那個李輕,不過這些他沒有告訴劉魁和畢老先生。在火車上,劉魁就想好了,他們逃出哈爾濱後就必須隱姓埋名,妻子和岳父都是臨江省的人,改名字沒有什麼意義,但是他和周乙必須改名,劉魁是畢家的女婿,隨便改了名字就行。當劉魁問周乙的時候,周乙就把自己以前的真名說了,畢老先生非常高興,因為長興集和李家集距離很近,他離開家鄉的時候,就聽說過李家集鎮上李適的事,也知道這家人後來全部失蹤了,但是李適的兒子叫李青還是李輕他不確切知道。
春節後,江南暖的很快,周乙的身體恢復的也很快,到了種稻子的時候,他已經可以慢慢的走路了。畢老先生的積蓄很多,他們完全不用發愁吃喝用度。日本人在最後掙扎的時刻,對鄉村的管理就沒有從前那麼嚴了。到了八月中旬就聽到日本人投降了,國軍很快出川,迅速向最近的大城市調集軍隊,臨江省是最先獲得解放的省份之一。
雨下了一整夜,到天明的時候,天空依然是一片灰濛濛的,淅瀝瀝的細雨還在飄。畢家的宅院是個中型的,在後院和前院建起了二層,兩個二層之間是一道連廊。晚飯後,畢老先生坐在連廊的太師椅上,悠閒的哼著黃梅戲,身邊的小茶几上是一杯很好的綠茶。
劉魁和周乙也上了連廊,他們看著連廊的玻璃外面的小村子,沒有幾戶人家用得起電燈,所以只能看到有幾家的油燈微弱的亮著,那是勤懇的農民在準備播種的事。已經到了該種第二茬稻子或者其它作物的時節,農民都很勤勞,只為了讓自己的肚子不餓著,還能給租給他土地的地主交得起租子。長興集有三戶不大的地主,畢姓一個、曾姓一個,還有一個是種姓的。但是,因為有更大的集鎮上的有錢人控制著土地的分配,所以這三家地主都不大,比貧苦農民生活的稍微好一點而已。
畢老先生是百年前遷居這裡的畢姓的一個分支,已經逐漸的落寞到貧農了,否則當年也不會跟著一個山東人悄悄的去闖關東。祖宅本來是很破敗的,但是幾年前修葺後,現在反而佔據了周圍的一些無主空地顯得闊綽了。
連廊上的窗戶有兩扇開著,能聞到田裡飄來的淡淡的鄉土氣息,畢老先生深深的吸了幾口,很愜意。他睜開眼睛端起茶,喝了一口。對劉魁和周乙招手說道:“利慈、李輕,你倆坐過來嘛。”
周乙和劉魁就坐在了太師椅旁邊的兩把木椅子上。
“你們可以抽菸,我不介意。”畢老先生說道。
周乙從衣兜裡掏出煙盒和打火機,馬上又放下了,他現在很怕這兩個能讓他睹物思人的小物件,所以他從另一邊的衣兜裡掏出了劉魁送給他的那塊很小的玉石掛件,放在手心裡把玩著。劉魁執意要把這個送給他,說是這個東西非常辟邪,是當年他收購時的物主說的。這個小玉石看著不是特別貴重的物件,周乙就收下了。
“當年李家集鎮上是有一個叫李適的,他的最小的兒子就叫李輕。”畢老先生說道,“不過,這李家集鎮上幾乎都是李姓家族的人,或者與他們結親的人家,這李姓仗著自己人多勢眾,對附近的好幾個集鎮多欺壓。為此,幾乎每年都在耍龍燈的時候要幹仗。嚴重的時候都是會死人的,官府以息事寧人的態度,又得了李家集上大戶人家的金銀票,所以總是偏向他們還幾分。所以啊,李家集好像特立獨行喲,我們對他們都瞭解的不深,那時我也才二十多歲,家裡窮就想著辦法搞錢,後來有一個走鄉串村的遊醫,他是個山東人,有一個兒子與我差不多大,我倆很相投,我那時也不知道怎麼會那麼膽大,跟著他們就走了。”
周乙不說話,聽著老先生的敘說。
“再後來,山東人的兒子的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