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柴榮帶著帶著他“大一統”的夢想走了,可是他卻留給了後周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這就是——國無長君。柴榮之所以能繼郭威位是因為郭威自己的兒子被劉承祐殺了,而伴隨著郭威一家被殺的還有柴榮一家老小,雖說後來郭威又從李守貞那搶了一個符後來給柴榮,可是到柴榮駕崩,他最大的兒子柴宗訓也只不過是“幼兒園大班”剛畢業而已。在五代那樣混亂的年代裡,“國無長君”是一件絕對令各方節度使感到興奮地事,於是他們開始行動了,而走在隊伍最前列的那個人就是柴榮生前無比信任的後周國防部長——趙匡胤。
公元960年元旦,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導演了一出和當年郭威如出一轍的好戲,在距京城汴梁不遠的陳橋驛發動軍事政變,“萬般無奈”之下被眾軍士將黃袍披在身上。因為這個趙將軍以前當過宋州節度使,所以他把新朝定名為“宋”,仍然建都於汴梁(今河南開封),年號建隆。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鬧劇——“黃袍加身”,史稱“陳橋兵變”。
對於看慣了五代時期政權更迭的夏州來說,這場發生在他們千里之外的“鬧劇”似乎沒有任何的關係。他們所要的只不過是中原政權對於夏州的承認,於是乎我們夏州那位叫李彝殷的地方長官,趕緊改了個名字叫“李彝興”,為的就是避諱老趙同志的老爹趙弘殷的大名。趙大皇帝一看,心裡那是十分的高興啊,當即封了李彝興太尉之職。要知道這個“太尉”可是位列“三公”的,在北宋建立之初,能封為“三公”的,除了那位“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以外,藩鎮之中只有一個李彝興,由此可見趙匡胤對於夏州的重視。
老趙皇帝對於夏州的重視不是沒有原因的,他老人家的皇位來的有點不地道,天天提防著有人把他趕下下去。現在剛剛建立的宋王朝,內有怎麼看怎麼不服氣的李重進興兵作亂,外有北漢和強大的後臺契丹在那虎視眈眈,這個時候夏州李家跑來歸順,趙匡胤能不高興嗎?
內亂趙匡胤並不太在意,那個李重進還不放在老趙皇帝的眼裡,他真正忌憚的是那個盤踞在山西的契丹“侄皇帝”——劉鈞和他身後強大的契丹。他的擔心不是多餘的,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北漢皇帝劉鈞趁北宋立國未穩,勾結契丹和代北諸鎮兵馬兵陳黃河西岸,這一下不但踩了趙匡胤的尾巴,也*了那個基本從來不主動出擊的李彝興。你劉鈞跟大宋怎麼過不去我不管,老趙讓我去勤王我也沒準不出力氣,但是你別進我的地盤,要不咱倆就要較量較量了。夏州李家向來是把“定難五州”看作立身之本,可是這次劉鈞的兵居然出現在了麟州境內,李彝興再也不能看著不管了。夏州李家又一次以“勤王”的名義出兵了,李彝興親派字的堂弟率重兵抵達麟州,這可是李家的天下,北漢軍隊只有撤退的份,很快北漢就撤軍了。自己的地盤保住了,一向出兵就得撈點便宜的李彝興當然也不會放過這個在新主子面前賣弄的機會,趕緊派人去汴梁報告這個好訊息。老趙皇帝當然很高興,對李彝興大加讚賞。可是另一方面,老趙對於夏州的戒心也與日俱增。建隆二年四月,趙匡胤派出五路節度使到了延州——靈武一線,死死地盯著了夏州。
李彝興對這些舉動看在心裡,可是也沒辦法,“小胳膊幹不過大腿”,只要你不吃掉我愛幹什麼幹什麼。為了向老趙皇帝表忠心,建隆三年,李彝興向大宋朝廷進獻良馬三百匹,這下可又是討了老趙皇帝的歡心。要知道,自從唐末以來,產馬之地幾乎盡落入“胡人”之手,每個中原王朝對於戰馬都有一種特殊的渴求。尤其是像現在大宋王朝立足未穩,趙匡胤要想繼承柴榮“開拓天下”的理想,必須進行多年的統一戰爭。而他的對手除了南方那幾個“文弱書生”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北漢及它身後的契丹,所以馬是趙匡胤最想得到的東西之一。這次李彝興投其所好,獻上三百